曲靖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群
那个被学生叫做“炮楼”的地方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还是大叁那年在食堂吃饭的时候。隔壁桌的学妹一边用筷子扒拉着盘子里的土豆,一边抱怨:“我住的那个‘炮楼’晚上又停水了,洗澡洗到一半真是尴尬。”旁边的朋友心领神会地笑起来,而我却愣了一下。曲靖大学城周边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个地方?
后来我才弄明白,原来学生们口中的“炮楼”,指的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密密麻麻的私人民宅。这些房子普遍有个特点——高。为了在有限的地皮上容纳更多租客,房东们把楼盖得又瘦又长,通常都有六七层,像一根根筷子插在路边。外墙多是简单的水泥抹面,有些贴了白色瓷砖,阳台栏杆锈迹斑斑,晾晒的衣物在风中飘荡。从远处看,这些建筑确实带着点军事碉堡的倔强模样。
走进这些“炮楼”内部,你会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小社会。一楼往往开着各种小店,打印店、小吃摊、奶茶铺,满足着学生们的日常需求。往上走,每一层都被分隔成无数个小单间,门挨着门,仿佛酒店的走廊。傍晚时分,炒菜的香味从不同门缝里飘出来,混合成一股复杂的生活气息。
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选择住在这里?说到底,还是学校宿舍不够住。每年新生入校,总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向外寻找住处。这些“炮楼”离学校近,租金相对便宜,自然成了首选。虽然条件简陋些,但至少给了大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。
我有个学弟就住在这样的楼里。去他那里做客时,他苦笑着给我展示了他的“生存智慧”——三个插线板接力才能把电接到床边,窗户漏风用透明胶带粘了好几层, wifi信号时好时坏全看天意。“冬天冷得像冰窖,夏天热得像蒸笼,”他调侃道,“不过晚上饿了倒是方便,下楼走两步就有烧烤摊。”
其实不只是他,很多住在“炮楼”里的学生都练就了一身“修补”本领。水管漏水自己拧,灯泡坏了自己换,甚至网络出了问题也要研究半天路由器。这些经历,反倒让他们比住在宿舍的同学更早接触到生活的真实面貌。
走在大学城周边,你会发现这些被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群正在形成独特的生态。楼与楼之间窄窄的巷子里,晚上会摆出各种小吃摊,煎饼果子的滋啦声和学生的谈笑声混在一起。楼下的便利店老板能记住常客的口味,快递小哥熟练地在迷宫般的楼道里穿梭。这里的生活气息,比规整的校园要浓郁得多。
当然,问题也显而易见。消防通道被杂物占用,电线像蜘蛛网般缠绕,隔音效果差到能听见隔壁的呼噜声。每次相关部门来检查,总能列出一长串需要整改的地方。可检查过后,很多东西又慢慢恢复了原样——需求摆在那里,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。
这些建筑群的存在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许多大学城的共同困境。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,远远超过了学校和社会准备的速度。在正式解决方案出来之前,这些不太完美却充满生命力的“炮楼”,成了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。
黄昏时分,站在学校的天台上望向那片区域,能看到一扇扇窗户陆续亮起灯光。每个光点背后,都是一个年轻人在异乡奋斗的故事。他们在这些简陋的空间里读书、聊天、憧憬未来,把本是临时栖身之所的地方,住出了家的温度。
也许有一天,随着新宿舍楼的建成,这些“炮楼”会慢慢 empty 出来,甚至被拆除。但我相信,在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,会永远保留着对于它们的片段——那些窄窄的房间,那些深夜的畅谈,那些虽不舒适却独一无二的年轻岁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