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3小时通话仅百元
深夜电话亭前的少年
路过莱州老城区的旧电话亭时,总能看到几个穿着校服的初中生在排队。他们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币,安安静静地等待着。起初我以为孩子们在联系家长,直到听见一个男孩握着话筒说“这道题我真的想不通”,才注意到电话亭玻璃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:学生专享,3小时通话仅需100元。
这价格在如今视频通话免费的时代显得格外特别。开小卖部的张大爷是电话亭的管理人,他摘下老花镜解释说:“附近初中不少孩子家里没装宽带,父母打工回来晚。100块钱管叁个月,每天晚上六点到九点,孩子们能约好时间轮流打。说是3小时,其实经常超时,但我们从不加价。”他翻着记录本,密密麻麻写满了通话时间和姓名,“有个叫小磊的男孩,每周叁固定打给在船厂工作的爸爸。有次海上信号差,他对着忙音说了整整十分钟的月考成绩。”
初二学生小雯是这里的常客,她悄悄告诉我通话的秘诀:“我们发明了暗号!电话响叁声挂断,表示‘今天作业太难’;响两声再重拨,代表‘需要练习册答案’。虽然都能用手机发短信,但对着话筒讲题特别清楚,还能听见翻草稿纸的沙沙声。”她展示着写满公式的通讯本,每一页角落都画着小小的通话时长统计表。
电话亭背后藏着更多故事。数学课代表小陈创建了“通话联盟”,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成学习小组。他们会提前汇总问题,由一个人负责拨通电话,开启免提后集体讨论。语文老师偶然发现这个秘密后,非但没有制止,反而把电话亭写进了周记题目:“那座会呼吸的玻璃房子”。
随着调查深入,我发现这个10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,最早源于社区退休教师王奶奶的提议。叁年前她注意到网吧费用对孩子们负担太重,便联合几家商铺推出了学生优惠。虽然现在网吧都配备了高速网络,但电话亭前依然排着队。“可能因为这里说话不用表情包吧。”小雯眨着眼睛说,“听到朋友叹气的声音,比收到十个‘抱抱’表情都暖心。”
某个雨夜,电话亭里传来断断续续的英语朗读声。初叁学生小航正在和转学去外省的好友练习口语会话。雨水顺着玻璃滑落,映得他校服后背深一块浅一块的。“长途费太贵了,”他擦着话筒上的水汽,“这样练习听力,我们俩都能省下买耳机的钱。”通话记录显示,这对朋友保持着每周叁次的英语对话,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。
教导主任曾在晨会上提过安装更多公共电话的打算,但学生们反而犹豫了。班长代表大家发言:“现在这样就挺好,我们学会了安排时间,也懂得珍惜通话机会。”确实,每次路过电话亭,都能看见孩子们握着笔记本站着等待,没有人低头玩手机,仿佛在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。
最新消息是,几个高中生正在帮张大爷改造电话亭。他们找来了防潮垫和旧台灯,还在内壁钉了简易书架。小卖部的账本显示,这项服务叁年间从未涨价,哪怕维修费早已超过了收入。张大爷在记账时总是喃喃自语:“有些东西,本来就不该用钱来计算。”
夜幕降临,电话亭又亮起暖黄的灯光。透过蒙蒙雾气,能看见两个女孩头靠着头共用着话筒,笑声惊起了屋檐下的麻雀。100元3小时的通话时长像是被施了魔法,总在欢声笑语里悄悄流淌得特别快。或许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廉价的通话服务,更是这个年纪特有的,需要用声音传递的温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