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湘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临湘男人常去的巷子
临湘男人常去的巷子
这条巷子不宽,两边墙上的青苔长得正好,墙角放着几把竹椅。下午四点多,老陈趿着布鞋慢悠悠走进来,巷口剃头铺的王师傅正给人修面,手上剃刀在皮带上蹭了两下。老陈没停步,继续往里走——他要去老位置。
巷子中段有家没有招牌的茶馆,其实算不上茶馆,就是老周家客厅摆了几张方桌。老陈撩开竹帘进去时,靠墙那张桌子已经坐了叁个人。穿灰衬衫的是退休的李老师,旁边穿工装的是货车司机大勇,对面坐着开小卖部的赵伯。桌上没有茶点,只有几个冒着热气的搪瓷杯。
"今天这么早?"老周提着铝壶过来,给老陈倒了杯茶。茶是本地产的粗茶,味道重,耐泡。
大勇把手机往桌上一放:"跑完这趟提前收工了。你们猜我在高速服务区看见啥?"他故意停顿,等大家都看过来才说,"咱临湘去年出去的小刘,开辆新车回来了!"
李老师吹开茶沫:"在外面发财了?"
"发什么财,"大勇摇头,"说是贷款买的,在城里天天加班到半夜。要我说,还不如在咱这巷子里喝茶自在。"
这话让大家沉默了片刻。老陈摸着温热的杯壁想起,儿子上次回来也劝他去城里住,说小区里有花园喷泉。可他总觉得,那些整齐划一的地方,比不上这条走了半辈子的巷子。
赵伯突然笑了:"昨天我孙女问我,为什么爷爷们非要挤在这小屋里。我说你不懂,我们在这条巷子里,就像...就像螺丝拧对了地方。"
这话说得实在。老陈想起年轻时,巷子比现在热闹多了,裁缝铺、铁匠铺、修鞋摊挨挨挤挤。现在好多铺子关了,可他们这些老伙计还是爱来。倒不全是怀旧,就是觉得在这里,说话不用多想,坐着不用端架子。
窗外传来自行车铃响,是送晚报的经过。李老师忽然说:"上个月我去儿子家,小区会所倒是豪华,可每个人进门都刷卡,点点头就各回各家。"他喝了口茶,"哪像咱们这儿,老周记得每个人爱喝什么茶,知道谁胃不好要少放茶叶。"
老陈望向窗外,夕阳正把巷子尽头的瓦片染成金色。他想起父亲当年也爱来这巷子,不过那时是去听渔鼓戏。现在戏台早没了,可男人们聚在巷子里的习惯却没变。也许变的只是聚在一起做的事,不变的是需要这么个地方。
大勇的手机突然响了,他看了眼,眉头皱起来:"老婆催吃饭了。"
大家都会意地笑了。老陈看着陆续起身的伙计,把杯里最后一口茶喝完。茶已经凉了,但滋味还在。他们明天还会来,就像巷口那棵老樟树,年年发新芽,根还扎在老地方。
老周开始收拾桌子,竹椅在地上拖出熟悉的声音。这条临湘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明天又会迎来它的老主顾。新来的年轻人偶尔也会好奇张望,或许有一天,他们也会成为这里的常客。谁知道呢?日子还长,巷子也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