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兴小粉灯一条街,德兴小粉灯街区风貌
德兴小粉灯一条街,这名字听着就挺有意思的,是吧?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,脑子里冒出各种想象——粉色的灯,连成一片,那得是什么样啊。
其实这条街不在什么繁华市中心,藏在老城区的巷弄里。傍晚时分过去最合适,天色将暗未暗,那些挂在屋檐下、窗棂边的小粉灯就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了。不是那种刺眼的亮,是柔柔的、暖暖的光,把整条青石板路都罩在了一片朦朦胧胧的粉色光晕里。
灯影里的旧时光
走在德兴小粉灯街区风貌里,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。两旁是有些年头的骑楼,墙皮斑驳的地方露出里面的青砖。几家老铺子还开着门,杂货店的老板娘坐在门口剥豆子,茶馆里飘出若有若无的收音机声。有个老师傅在街角修鞋,他的摊子前也挂着一盏小粉灯,说是他父亲那辈传下来的习惯。
我问他为什么都用粉色的灯。老师傅推推老花镜,手上的活儿没停:“早些年啊,听说是因为粉色的玻璃最便宜。后来用惯了,反倒成了咱们这儿的特色。”他说着指了指头顶,“你看,这光多柔和,晚上走路不刺眼,坐在门口聊天也舒服。”
这倒真是,站在街上看过去,每家每户门口都悬着那么一盏,样式大同小异,却让整条街都有了温度。
街坊邻里的日常
再往里走,生活气息更浓了。几个老人家在灯下下象棋,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。小孩子在路边追逐打闹,他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。炒菜的香味从某扇窗户飘出来,大概是谁家开始准备晚饭了。
我在一个卖糖水的小摊前停下来,摊主是位大姐,她很热情地推荐了招牌红豆沙。“我们这儿啊,晚上特别好看,”她一边盛糖水一边说,“很多人专门来拍照。不过我倒是觉得,住在这儿的人才最懂这条街的好。”
确实,对游客来说,德兴小粉灯一条街是个景点;但对住在这里的人来说,这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家。那些粉色灯光下,是再普通不过的柴米油盐、家长里短。
坐在小凳子上吃着温热的糖水,看着来往的街坊互相打招呼,听着他们聊今天菜市场的鱼很新鲜,或者谁家的孩子考了好成绩。这种琐碎的日常,反而让人觉得特别真实,特别踏实。
变化的痕迹
当然,这条街也在变。有几栋老房子明显翻新过,一两家装修别致的咖啡馆开在传统铺子中间。游客确实比以前多了,周末晚上简直是人挤人。
但有意思的是,无论怎么变,那些小粉灯都还在。新开的店也会在门口挂上一盏,像是入乡随俗,也像是对这条街传统的尊重。有个开文创店的年轻人告诉我,他特意去找老师傅定做了和老街风格搭配的粉灯,“这是德兴小粉灯街区风貌的灵魂,不能丢。”
夜幕完全降临,整条街的灯光连成一片粉色的海洋。游客们举着手机相机拍个不停,而本地人依然过着他们自己的夜生活——吃完饭的出来散步,相约喝茶的坐在路边闲聊,孩子们还在追逐嬉戏。
我离开的时候回头望去,那些温暖的小粉灯在夜色中轻轻摇曳,像是在守护着这条老街,也守护着这里独有的生活方式。也许这就是为什么,虽然它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,却依然保留着那种让人舒服的、家常的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