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大学城学生约茶,学子课余茶叙相约
深秋午后的阳光斜斜洒在书页上,坐在图书馆叁楼靠窗的位置,能看见叁两学子抱着书本穿过栽满银杏树的小路。这时手机屏幕忽然亮了,是隔壁寝室的林子发来的消息:“下课后老地方见?”我会心一笑,收拾起摊开的高数笔记。这样的邀约在吉林大学城的学生圈里再寻常不过——我们习惯把课后小聚称作“约茶”,这可不单是喝茶,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穿过教学楼与宿舍区交错的道路,那家叫“墨香阁”的茶室就在生活广场转角。推开挂着风铃的玻璃门,茶香混着现烤饼干的甜香扑面而来。林子早已占了我们常坐的角落,青瓷壶里正泡着茉莉龙珠,笔记本电脑旁边还摊着几本建筑力学教材。“明天要交的设计图还差个立面,”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“在这儿画图效率高些,累了还能聊两句。”
茶香里的年轻心事
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熟面孔。经济系的晓雯端着抹茶拿铁在对面坐下,说起刚结束的证券投资学小组讨论:“我们组那方案改了五遍,幸好刚才在群里终于定了稿。”她说话时习惯性地转着陶瓷杯垫,窗外梧桐叶飘落在窗台上。这种轻松的氛围里,大家很自然地分享着各自的日常——谁在准备考研复试,哪个社团下周有观影活动,甚至最近食堂新窗口的麻辣香锅够不够味。
茶室老板是位毕业十年的学长,偶尔会在不忙时过来聊几句。他说最喜欢看学生聚在这里的样子:“当年我们没这么舒服的地方,只能在宿舍楼下站着说话,冬天冻得直跺脚。”现在这个四十平米的空间,俨然成了校园生活的缩影。有时能看到大四学长给学弟讲求职经验,大一的同学则更关心哪门选修课容易拿学分。
记得有次期末考前一周,我们五六个人在这儿复习到深夜。红茶续了叁四壶,笔记铺满整张长桌。当有人解出难倒众人的微积分题时,大家忍不住小声欢呼,吓得老板连忙示意隔壁区还有人在背单词。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,比独自闷在寝室强太多。
这样的学子课余茶叙相约,不知不觉成了调节学业压力的阀门。上周心理学的林瑶还说起,她们课题组正以校园社交模式为研究对象:“数据显示,定期参与非正式小聚的学生,焦虑指数普遍较低。”她说话时,手机里刚收到社团迎新茶会的通知。
暮色渐浓时,茶室里的人换了一拨。新生们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校园音乐节,而几个研究生还在为实验数据愁眉不展。我收起看完的参考书,林子也保存好最后一张设计图。出门时风铃又响,回头看见暖黄灯光下,新来的几个同学正翻开点单本——这场对于青春与陪伴的吉林大学城学生约茶,从来都不会冷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