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坛做服务的小巷子,金坛服务巷弄日常
金坛做服务的小巷子
说起咱们金坛,很多人会想到繁华的主干道,漂亮的公园,还有那些个大商场。可对我来说,这座小城的魂儿,反倒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巷子里。尤其是那些提供着各种生活服务的小巷,一走进去,就仿佛走进了金坛最真实、最有人情味儿的一面。
那天我拐进了一条叫“为民巷”的地方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皮斑驳,却透着一股子生活的踏实劲儿。刚进去没几步,就听见“咔嚓咔嚓”的推子声,循着声音望去,是一家老式理发店。老师傅穿着白色的褂子,正给一位大爷理发,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,什么菜市场的青菜又贵了几毛,谁家的孙子今年考上了好大学。那场景,不像是在做生意,倒像是老街坊在自家门口唠嗑。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,心里忽然觉得,这种慢悠悠的、带着体温的服务,是外面那些快剪店永远给不了的。
再往里走,景象就更热闹了。有个大姐坐在小马扎上,面前摆着个“精修家电”的牌子,手里正麻利地拆着一个电水壶。旁边还有个缝纫铺,阿姨脚踩着老式缝纫机,“哒哒哒”的声音清脆又富有节奏,像是在给这条巷子配乐。她手边堆着待修改的裤脚和拉链,活儿都不大,却实实在在地方便了周围的住户。你说现在谁还不会网上买个新水壶、新裤子呢?但很多人就是愿意拿来这里修一修,改一改。图啥?或许就图个熟悉,图个放心,还能顺便跟这些手艺人聊上几句。
金坛服务巷弄日常
这条巷子的日常,就像一锅文火慢炖的汤,滋味全在里头。早上七八点,是它最先醒过来。买菜回来的老人们,会顺道在巷口的修鞋摊停一下,把有点开胶的鞋子递给老鞋匠;中午时分,巷子里稍微安静些,只能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戏曲声,和偶尔几声猫叫;到了傍晚,这里又成了最鲜活的地方,下班的人们过来取修补好的物件,放学的孩子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空气中开始弥漫起各家各户的饭菜香。
我碰到一位正在锁自行车的王阿姨,她刚从缝纫铺拿了改好腰身的裤子出来。她笑着跟我说:“在这条巷子里混熟了,啥事都方便。李师傅不光会修鞋,还能给皮带打孔;张大姐不光会改衣服,家里钥匙忘带了,她男人还能帮着想想办法。”她的话让我琢磨了许久。这些看似零散的服务,其实早已编织成了一张紧密的邻里互助网。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修补,更是一种关系的维系和情感的托付。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,晕黄的光线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我慢慢往外走,身后的声音渐渐模糊,却又感觉格外清晰。这些服务于日常点滴的巷弄,或许没有光鲜的外表,但它承载着金坛人最朴实的生活需求,也保留着人与人之间那份难得的信任与温暖。它们就在那里,不声不响,却成了这座小城怎么也少不了的背景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