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河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随时响应
最近在根河的朋友圈里,总能看到这么一句话:根河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。刚开始我还纳闷,这是什么新玩法?后来跟几个家长闲聊才知道,原来这是本地大学生自发搞的便民服务。
上周我家水管突然漏水,正发愁找不到维修工,邻居李婶拍着大腿说:“咋不找那些学生娃?他们带着工具包,半小时就能上门!”我将信将疑地打了电话,果然不到二十分钟,两个穿着校服的男生就背着工具包出现在门口。其中一个男孩边拧阀门边擦汗:“阿姨,我们在技校学过管道安装,这种问题经常处理。”活儿干得利索,最后真的只收了叁百块。我递矿泉水时忍不住问:“你们这价格能挣着钱吗?”戴眼镜的男生笑了:“够贴补生活费啦,主要是想练练手艺。”
这事儿怎么兴起的
后来在早市遇到组织这项服务的刘同学,他正在帮卖菜阿姨修电子秤。趁着调试的工夫,他跟我说起缘由:“去年冬天特别冷,好多老人家里暖气出问题,维修队根本跑不过来。我们几个机电专业的同学就琢磨,能不能用学到的技术帮街坊们应急?”他们最初只接电路检修的活儿,后来发现大家需要帮忙的事情特别杂——从修手机到教用智能手机,从代买药品到假期陪护。现在固定参与的同学有二十多人,排了值班表,保证随时有人接单。
王阿姨上个月腿骨折,儿女在外地工作,就是靠这些学生每天轮流送饭。她拉着我的手说:“这些孩子心细着呢,知道我怕烫,汤都用保温杯装着。有回下大雨,小赵同学浑身湿透却先把饭盒捂在怀里保温。”这样的故事在根河渐渐多了起来,菜市场的大爷会留着新鲜蔬菜给学生,快递站的老板主动帮他们保管工具,这种温暖的互动成了小城特有的风景。
当然也有人质疑:随叫随到的服务会不会影响学习?我特意问过带队的李同学,他掏出手机给我看课程表:“我们严格按没课的时间段排班,遇到考试周会提前贴通知。老师知道后还挺支持,说这是移动的实践课堂。”说话时他刚给张爷爷修好老收音机,老人坚持要多给五十块,被几个学生硬塞了回去:“说好叁百就叁百,这是我们定下的规矩。”
现在根河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已经成了本地人生活里的暖心保障。昨天看到他们在社区公告栏更新了服务项目,新增了宠物临时照看和植物养护。穿着蓝色马甲的小马正给居民演示如何给多肉植物浇水,旁边等着修家电的居民自发排起队,有人拎着刚出炉的饼子分给同学们。这个在北疆小镇生长出来的互助网络,正用最朴实的方式,让技术带着温度流淌在大街小巷。
傍晚路过广场,看见几个学生蹲在花坛边帮小朋友修自行车链条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工具箱里的扳手闪着金灿灿的光。或许这就是根河特有的样子——在这片离森林最近的土地上,人们始终相信,温暖比寒冷蔓延得更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