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峪关学生品茶上课,学生品茗课堂体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02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茶香,十几个孩子正围坐在木桌旁,小心翼翼地端起面前的青瓷茶杯。这不是什么课外兴趣班,而是嘉峪关市某中学每周叁下午的常态——品茶课。乍一听可能觉得奇怪,学生不专心备考,怎么喝起茶来了?可当你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,就会明白这杯茶里装的不仅仅是茶水。

当茶香飘进教室

“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就是闹着玩的。”高二学生王浩笑着说,手上的动作却格外轻柔,“可当你真的静下心来,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,慢慢品味那种先苦后甘的滋味,突然就懂了老师为什么要开这门课。”他旁边的同学正用手指轻轻转动茶杯,观察茶汤的颜色变化,那认真的模样不亚于解一道数学题。

这门课的发起人李老师是本地人,已经在讲台上站了二十年。他记得第一次把茶具搬进教室时,同事们都在私下议论:“老李是不是太闲了?”可他就是固执地认为,孩子们需要这样的时光。“你们发现没有,”李老师喜欢在课上这样引导,“同样一壶茶,第一泡和第二泡的味道完全不同。就像我们读书,同一篇文章读第二遍,总能有新收获。”

最让人惊讶的是,这门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课,反而让很多学生找到了学习的状态。有个男生以前上课总坐不住,现在却能安静地泡上一小时茶。问他为什么,他挠挠头说:“泡茶的时候,你得等着,急不来。等着等着,就学会等待了。”

茶汤里的文化滋味

这门课不只是在教泡茶技巧。上周的课堂上,李老师带来了一块古老的茶饼,孩子们轮流传递观察。“你们手上的这块茶,可能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嘉峪关的。”他说话时,窗外正好能望见连绵的城墙,“千百年来,茶叶就是这样一站站传递,连接起不同的文明。”

学生们在品茗课堂体验中,不知不觉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。有个女生在课后作文里写道:“端着茶杯时,我突然觉得自己和古人产生了奇妙的连接。他们是否也曾在嘉峪关的城墙上,一边品茶一边眺望远方?”

更让人感动的是,这门课成了很多家庭沟通的桥梁。张明同学的父亲是跑长途货运的,平时父子俩说不上几句话。自从学校开了品茶课,张明开始在家泡茶给父亲喝。“我爸第一次喝我泡的茶时,愣了好一会儿。”张明说着,眼里有光,“后来他每次出车回来,都会让我泡茶,我们还学会了用盖碗茶的手法。”

教导主任最初对这门课持保留态度,如今却成了最坚定的支持者。“起初担心影响学习,后来发现孩子们上课注意力更集中了,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。”他说这话时,正在办公室熟练地使用茶则量取茶叶,“教育不该只有分数,还要有生活的温度。”

夕阳西下,又一节品茶课结束了。学生们小心地清洗茶具,把桌椅恢复原样。教室里还萦绕着若有若无的茶香,仿佛在诉说着这堂课带来的改变。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,这些孩子会想起这个下午,想起在嘉峪关的教室里,他们通过一杯茶学会了耐心,懂得了传承,找到了内心的宁静。而这,可能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