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樊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饮茶研习时光
走进襄樊市第七中学的茶艺教室,一股清雅的茶香扑面而来。二十几个学生正围坐在竹制茶席旁,小心翼翼地提着紫砂壶往闻香杯里注水。穿浅青色校服的女孩侧头问同桌:“你看我这样凤凰叁点头的动作标准吗?”
这种场景如今在襄樊的校园里并不少见。自从去年秋天市教育局将茶文化纳入素质教育课程,孩子们泡茶时专注的神情就成了校园一景。负责茶艺课的李老师扶了扶眼镜说:“刚开始家长还担心影响学习,后来发现孩子们通过沏茶锻炼了耐心,写作业反而更沉得住气了。”
当龙井遇见叁角函数
高二(3)班的周雨晴还记得第一次带着茶具上数学课的新鲜劲儿。那天讲叁角函数,数学老师破天荒地允许大家泡着茶听课。“说来也怪,捧着温热的茶杯,那些蝉颈苍、肠辞蝉公式好像都没那么枯燥了。”她转动着手中的白瓷杯,“就像这茶要慢慢品,知识也要慢慢消化。”
隔壁班的男生王明昊更绝,他把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和功课对应起来:“背古文时喝绿茶提神,做物理题配乌龙茶,晚上复习就泡点普洱——反正不会失眠。”这话把班主任都逗乐了,没想到孩子们能把茶喝出这么多花样。
茶香飘过的教室确实不太一样。以前上课犯困的同学现在会主动去续茶提神,小组讨论时也习惯先给同伴斟杯茶。那种咕咚咕咚灌凉水的急躁劲儿,不知不觉被小口品茶的从容取代了。
茶盏里的成长
初叁的刘念以前是个坐不住的孩子,自从在茶艺课当了小组长,每次都要提前到教室整理茶具。她妈妈在家长会上拉着老师的手说:“这孩子现在周末居然主动帮爷爷奶奶泡茶,昨天还教育她爸喝茶别像喝啤酒那样一口闷呢!”
更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在茶道中悟出的道理。有个学生在周记里写:“原来茶叶要经过揉捻烘焙才能散发香气,我们学习时的辛苦,大概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。”这样的感悟,可不是刷题能刷出来的。
现在走在襄樊的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梧桐树下的石桌旁,叁五个学生边品茶边讨论课题;图书馆的休息区,捧着保温杯看书的同学时不时轻啜一口。这些年轻的饮茶者们,正用属于自己的方式,将千年的茶香融入求学的日常。
春风拂过教学楼,把茶香送到操场的每个角落。那些在茶盏中沉浮的嫩芽,仿佛也随着少年们琅琅书声轻轻旋转。或许很多年后,他们还会记得这个午后——记得公式与茶香交织的青春,记得在时光里慢慢泡开的年少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