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州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,盘州品茶海选现场专属茶坊
最近常听茶友提起盘州品茶海选的事儿,说现在流行自带工作室的模式。这话倒勾起我的兴趣——茶叶嘛,本就是很私人的喜好,若能按自己的节奏来,倒是件惬意的事。
茶香里的自由天地
上周路过盘州,特意去见识了这场海选。刚进门就被满室的茶香包围,各种熟悉的气味在空气里交织。几位相熟的茶友正围坐在长桌前,手里捧着自己的紫砂壶,那专注的神情,像在照看初生的婴孩。
老陈抬头看见我,热情地招手:“来尝尝我刚收的凤凰单丛。”他小心地从随身的工作室里取出茶具,那是个精致的桐木箱子,里面整齐摆放着茶壶、茶海、品茗杯,每件器物都用棉布细心包裹着。“这套家伙跟了我八年啦,”他边烫杯边说,“走到哪儿,熟悉的茶味就跟到哪儿。”
确实,看着他用惯用的壶泡熟悉的茶,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。热水冲入壶中的那一刻,兰花香便飘散开来,那是专属于他的味道。
旁边另一位茶友插话:“我原先也觉得麻烦,后来发现带着自己的工作室,就像带着半个家。茶叶在熟悉的壶里苏醒,滋味都更鲜活些。”他轻轻晃着手中的品茗杯,“特别是遇到好茶的时候,用自己摸熟了的器具,才能真正品出它的本性。”
专属空间里的茶缘
转到二楼的盘州品茶海选现场专属茶坊,又是另一番光景。这里被隔成数个半开放的小空间,每个都配备了基础茶具,但有趣的是,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打开自己带来的茶箱。
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看着斜对角一位女士不紧不慢地布置她的茶席。她从定制的茶盒里取出青瓷盖碗,摆上小巧的茶则,动作轻柔得像在布展。水沸了,她熟练地温具、投茶、注水,整个空间突然安静下来,只剩下水流声和渐渐弥漫的茶香。
“要试试吗?”她注意到我的目光,递来一杯澄澈的茶汤。入口是清甜的白茶味,带着淡淡的花香。“这是我存了叁年的白牡丹,”她笑着说,“只有用这个盖碗,才能泡出这样的层次感。”
确实,每个人对茶的理解不同,冲泡方式也各异。有人喜欢高温快出,有人偏爱低温慢浸。在这个专属茶坊里,这些差异被尊重,甚至被欣赏。茶友们互相串门,品鉴彼此的手艺,交流着不同茶具对茶汤的影响。
隔壁桌传来阵阵笑声,几位年轻人正在比较同一款茶在不同壶中的表现。紫砂壶泡出来的醇厚,瓷盖碗冲出来的清扬,玻璃器具呈现的直观——原来同样的茶叶,竟能有如此多的面貌。
夕阳西下时,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。回头望去,茶坊里的人们还沉浸在各自的茶世界里。有人细心地擦拭茶具,有人在本子上记录今日的品饮心得,还有人叁叁两两地交流着今天的收获。
走出门,茶香似乎还萦绕在衣襟上。这次盘州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的体验,让我想起古人行囊里总少不了一包茶叶、几件茶具。原来对茶的这份心意,古今皆同。不是为了追求多么名贵的器物,而是希望在每一个品茶的当下,都能用最熟悉的方式,与茶好好相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