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城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,麻城站大街的小巷子在哪儿
麻城街巷里的烟火气
昨天在菜市场碰到个问路的外地人,张口就问我:"麻城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?"我拿着刚称好的青菜愣了半天,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。要我说啊,在麻城待久了的人都懂,所谓"站大街"其实就是老街坊们傍晚纳凉唠嗑的习惯。
老城墙根下那条青石板路,每到日落时分就热闹起来。卖糖炒栗子的刘叔总在巷口支着锅,栗子香能飘出半条街。往深处走几步,裁缝铺的王阿姨还在用老式缝纫机,哒哒声伴着收音机里的楚剧,听得人心里踏实。这些巷子不像新建的商业街那么光鲜,墙角还长着青苔,但恰恰是这些痕迹,藏着麻城人最真实的生活模样。
要说麻城站大街的小巷子在哪儿,其实从老百货公司往南走,看见那棵百年梧桐树就往右拐。这条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,可偏偏藏着全城最地道的豆皮摊子。老板娘每天凌晨叁点开始磨米浆,做出来的豆皮薄得像纸,浇上特制的辣酱,多少搬去外地的人专程开车回来就为这口。
再往里走会遇到个修鞋摊,七十多岁的陈师傅在这修了四十年鞋。他工具箱里那些锥子、线团都包了浆,说起每双鞋背后的故事,比年轻人记得还清楚。上次见他给个小姑娘补帆布鞋,顺手把鞋带编成花结,把人家乐得直拍手。这些手艺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,像活在另一个时空里。
巷子尽头有家旧书店,老板养了只叁花猫。书架上的书堆得歪歪扭扭,却总能翻出绝版的老县志。去年有个武汉来的作家,在这淘到本1982年的《麻城风物志》,如获至宝地买了叁斤豆皮才走。这些看似寻常的角落,其实都是麻城的文化碎片。
现在新建的购物中心固然方便,但总觉得少了点温度。反倒是这些老巷子,雨天能闻到泥土混着栀子花的味道,晴天能看见阳光穿过瓦片在石板上画花纹。住在临街二楼的李奶奶,每天准时在窗台浇花,她家那盆叁角梅垂到巷子半空,成了最自然的指路标。
其实要找麻城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,不妨跟着提菜篮子的大妈走。她们熟门熟路拐进的每个岔口,都可能遇见惊喜。前天我就跟着拐进条死胡同,意外发现个做木雕的工作室,老师傅正在雕黄麻起义的浮雕,刨花落了一地,像铺了层金色的雪。
夜幕降临时,巷口会亮起暖黄色的路灯。下棋的大爷们开始收拾棋盘,烧烤摊飘起炊烟,放学的小孩背着书包从巷子这头窜到那头。这种鲜活的烟火气,或许就是那么多人惦记着麻城站大街的小巷子在哪儿的原因。它不只是个地理坐标,更像是这座小城跳动的心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