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福州学生叁小时通话收费800元
最近在福州本地论坛上,有个帖子特别火,标题就叫“福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福州学生叁小时通话收费800元”。这事儿听起来真有点离谱,一个初中生,打个电话怎么能花掉八百块?这得聊些什么啊?我刚看到时,心里也咯噔一下,这不就是我表弟那个年纪的孩子吗?
仔细一打听,原来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电话费。这孩子是在某个语音直播平台上,跟几个自称是“游戏大神”的主播连麦。对方承诺带他打游戏上分,还各种夸他声音有潜力,哄得他晕头转向。叁个小时下来,打赏礼物、支付“指导费”,零零总总竟然掏了八百块钱。这钱,是他从压岁钱里偷偷取出来的。
不是电话费,那钱花哪儿了?
这事儿听起来像个闹剧,但背后的问题却让人笑不出来。现在很多手机应用,支付流程太简单了,绑定个银行卡,或者输入个支付密码,钱就划走了。孩子们对钱还没什么具体概念,八百块,可能在他们看来就是几个游戏皮肤的价值,根本想不到这相当于家里好多天的买菜钱。
我有个朋友是初中老师,他说班上有不少学生都沉迷语音社交。关起门来戴上耳机,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。里面的人鱼龙混杂,有些所谓的“大神”或“朋友”,其实就看准了孩子们零花钱多、辨别能力不强。这次福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件,恐怕不是个例,只是恰好被爆出来了而已。
那通长达叁小时的高价电话,更像是一记警钟。它敲给家长们看的:是不是平时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,忽略了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的社交和情感需求?也敲给社会看的:这些面向年轻人的社交平台,在审核和未成年人保护上,是不是做得还远远不够?
想想看,那个孩子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钱,去找网络上陌生的人聊天?是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里,缺少能倾听他说话、陪他玩儿的人?也许他觉得在网络上,才能找到那种被重视、被夸奖的感觉。这种心态,挺让人心疼的。
话又说回来,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也不现实。这就好比大禹治水,光靠堵是没用的,关键在于疏导。家长能不能多抽出点时间,和孩子聊聊他们喜欢的游戏,听听他们学校里的趣事?能不能从小就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,让他们明白劳动和报酬的关系?
平台的责任更是跑不掉。能不能设置更严格的未成年人消费提醒和限额?能不能对主播内容加强监管,防止这种诱导未成年人的“高价电话”再次出现?这福州学生叁小时通话收费800元的怪事,希望别再发生在别的家庭了。
这事儿到现在,还在家长群里讨论着呢。有人说要回去查自己孩子的手机账单,有人庆幸自家娃还小。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,但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心都是一样的。网络世界很精彩,但也藏着不少坑,咱们做大人的,得帮孩子看着点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