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泉100元小胡同,鹿泉百元小巷游
巷口那盏暖黄色的灯
说起鹿泉100元小胡同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好奇。一百块能在现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买到什么?带着同样的疑问,我上周末走进了这条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巷。它没有气派的名字,当地人习惯叫它“百元巷”,这个名字朴实得就像巷口那棵老槐树,不张扬,却扎扎实实地生长了许多年。
刚踏进巷子,一股混合着油炸糕点和老旧收音机咿呀声的气息就扑面而来。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缝隙里长出些顽强的青苔。左手边第一家是个修鞋铺,老师傅鼻梁上架着老花镜,头也不抬地敲打着手里那只开了线的皮鞋,那专注的神情,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。隔壁的阿姨坐在小马扎上,不紧不慢地择着青菜,偶尔抬头和路过相熟的邻居打个招呼。这里的节奏,和巷子外面那个车水马龙的世界,仿佛隔着一个时代。
我的第一站是个卖竹编工艺品的小摊。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爷子,正灵巧地将一根根竹篾编成小篮子的形状。我挑了个小巧的杯垫,问他多少钱。“十块。”老爷子笑呵呵的,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。我递过一张二十,他翻找着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盒给我找零。那种现金交易的真实触感,和手机扫码的虚无很不一样,它让“买”和“卖”这个过程,多了一点人情温度。
继续往里走,空气里开始飘散食物的香气。一个冒着热气的煎饼摊前围了两叁个人。摊煎饼的大婶动作麻利,舀一勺面糊,用小刮板那么“唰”地一转,磕个鸡蛋,撒上葱花和薄脆,最后刷上秘制酱料,一套动作行云流水。我排着队,花了六块钱买了一个,咬下去,面皮的焦香、鸡蛋的嫩滑和酱料的咸香在嘴里炸开,是那种大饭店里永远吃不到的、扎实的满足感。
百元之旅的收获
肚子有了底,逛起来就更从容了。我在一个旧书摊前停下,摊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他说这些书都是他四处淘来的。我在一堆泛黄的旧书里翻找,竟然找到了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《鹿泉风物志》,书页散发着淡淡的霉味,却记录着这座城市早已被遗忘的角落。十五块钱,我把它买了下来,感觉像是捡到了宝藏。
接着,我又在一家小小的瓷器店,花了二十五块买了一对画着兰花的白瓷杯;在一个现场写毛笔字的老先生那里,花了二十块求了张“知足常乐”的横幅;最后用剩下的二十四块钱,在巷子最深处的茶馆,点了一壶茉莉花茶,就着下午的阳光,慢慢翻看那本刚买的旧书。
说实话,这里每一样东西单拎出来,或许都算不上多么精美或稀罕。但当你用一张百元钞票,就能换来手里提着的、嘴里尝着的、心里装着的这一大堆实在的快乐时,那种感觉就完全不同了。它不像购物中心里动辄几百上千的消费,买完后有时会心里空空。在鹿泉百元小巷游的整个过程,你的心是被一点点填满的。
夕阳西下,我提着我的“战利品”走出巷口。回头望去,巷子里陆续亮起了暖黄色的灯,食物的香气和人声交织在一起,织成一张温暖的生活之网。这次鹿泉100元小胡同的经历,让我忽然明白,快乐有时候真的可以很简单,它不一定需要高昂的代价,它就藏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老街旧巷里,等着你用一颗闲适的心去发现。那张轻飘飘的百元纸币,在这里兑换成了沉甸甸的半日悠闲和满心欢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