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光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的街巷景致
站前街巷的人间烟火
每次路过明光火车站,总会不自觉被对面那片巷弄吸引。要说为什么,大概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吧。车站大厅里永远是人潮涌动,拖着行李箱的旅客行色匆匆,而仅仅隔着一条马路,小巷里的时光却像是被调慢了速度。青石板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青苔,晾衣绳上挂着花衬衫,随风轻轻摆动。
巷口修自行车的大爷我认得,他的摊子支了十几年。车铃铛、链条、轮胎皮摆得满满当当,却自有一套秩序。有次我的单车掉链子,他边拧螺丝边唠:“这条巷子啊,比车站年纪还大哩。当初建站时,我们这些老住户都说,将来肯定要拆。”他笑着用棉纱擦擦手,“结果你看,现在倒成风景了。”确实,那些新开的奶茶店、小吃摊,就嵌在老宅子的一楼,新旧的交织格外生动。
往里走,空气里飘着各种味道。刚出笼的包子蒸汽混着油炸糕的甜香,还有不知谁家炝锅的葱姜味儿。小吃店老板娘系着围裙在门口剥豆子,看见熟人就招呼:“今天的豆腐脑可嫩了,要不要来一碗?”她的店没有招牌,但附近的街坊都认准这个味道。这种默契,大概就是日积月累形成的。
转角遇见旧时光
明光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有个特点——每转个弯都有惊喜。你可能突然遇上一扇雕花木窗,虽然漆色斑驳,但花纹依然精致;或者看见某个院子里探出石榴树,这个季节正结着果。最让我好奇的是巷子深处那家旧书店,门面窄窄的,进去却别有洞天。
书店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先生,他说这条街巷景致叁十年前可不是这样。“那时候巷子没这么整齐,但热闹啊。”他指着门外,“卖菜的、补锅的、磨剪刀的,吆喝声从早响到晚。”现在这些手艺渐渐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开的文创小店,卖些手工皮具或扎染布艺。变化是实实在在的,但生活的脉络还在延续。
傍晚时分,巷子最是迷人。夕阳把砖墙染成暖黄色,放学的小孩追逐着跑过,老人们在门墩上下象棋。车站的广播隐约传来,却丝毫不打扰这里的宁静。我突然想,或许正是这些寻常巷陌,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表情。它们不像车站那样迎来送往,而是静静地守候着,记录着普通人的日子。
住在巷尾的李阿姨正在收衣服,她说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份邻里情。“谁家包了饺子会给邻居送一碗,晚上没事就坐在门口聊天。”她指了指头顶交错的天线,“别看这些巷子老,住着舒坦。”确实,在这里你能看到生活最本真的样子——不那么完美,却充满温度。
夜色渐深,巷口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那些光晕在青石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,远远看去,像是给整条巷子镀了层柔光。明光火车站依旧灯火通明,列车载着人们奔向远方;而对面的小巷子,则守着这份市井的温暖,成为许多人心中柔软的角落。或许这就是城市的两面吧,一边通向世界,一边安放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