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塔做服务的小巷子,灯塔点亮的小巷人家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21:13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条小巷子藏在老城区的东南角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两层小楼。巷子窄得连汽车都进不来,倒是成全了自行车和步行的从容。要说这巷子最特别的,还得是巷口那座有些年头的灯塔——不是海边那种指引航船的大家伙,而是一座小巧的、砖石砌成的老灯塔。

灯塔早就不为航行服务了,但它找到了新的使命。叁年前,社区里几位退休老人琢磨着,既然大伙儿习惯在灯塔下碰头聊天,何不让它发挥更多作用?他们自发组织了“灯塔服务队”,谁家老人需要送餐,谁家孩子临时没人看管,只要在灯塔下的留言板上写个便条,很快就有邻居伸手帮忙。这座沉默的建筑,就这样成了整条巷子的联络站。

小巷人家的温暖时光

下午四点半,放学铃声刚落,七八个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来到灯塔下。退休教师王奶奶已经等在那里,她招呼孩子们在石阶上坐下,开始辅导作业。这不成文的规矩已经持续了一年多——双职工家庭接孩子不便,王奶奶就主动担起了这个任务。

“作业写完的可以看书哦。”王奶奶指着灯塔底层的小书架说。那是居民们捐书建起来的“灯塔书屋”,虽然只有百来本书,却经常更新。五年级的小宇最爱来这里,他说在灯塔下看书特别安静,偶尔抬头还能看见鸽子在塔顶盘旋。

巷子深处的李大爷腿脚不便,每天傍晚,邻居小张都会从灯塔下的共享菜篮里取出新鲜蔬菜,顺路给他送去。这个菜篮很有意思,谁家菜买多了就放进去,需要什么也可以自取。起初大家还不好意思,后来发现篮子里的东西总是有增无减——今天你放一把青菜,明天我添几个番茄,渐渐地,这成了巷子里温暖的默契。

到了周末傍晚,灯塔周围就更热闹了。有人搬来旧沙发,有人带来小板凳,二十来人聚在灯塔旁的空地上。不是开什么正式会议,就是随意聊聊天。谁家屋顶漏了,马上有懂维修的邻居给出建议;社区要改造下水道,大家就在这里商量怎么配合施工。这些看似琐碎的交谈,却实实在在地连着每户人家的生活。

住在巷尾的陈阿姨说,她最喜欢黄昏时分的灯塔。夕阳余晖洒在斑驳的塔身上,塔顶那盏虽然不再指引航船、却在夜晚为晚归人亮起的小灯,总让她感到心安。“它不像新建的高楼那么光鲜,但对我们这些老街坊来说,这座灯塔做服务的小巷子,就是最舒心的地方。”

确实,在这条以灯塔为中心的小巷里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又温暖。它没有现代物业管理的条条框框,却有着最朴素的互助精神。孩子们在塔下嬉戏,老人在旁边闲话家常,谁家有困难,不用大声呼喊,自然有人过问帮忙。

夜幕降临,灯塔上的小灯准时亮起。那光芒不算耀眼,刚好能照亮巷口的石板路,也照亮每个晚归人的脚步。巷子里飘起饭菜香,窗户里透出温馨的灯光。这座不再指引航船的灯塔,依然在履行它的使命——只不过它守护的不再是茫茫大海上的船只,而是这条小巷里的寻常人家。

也许,这就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。不需要轰轰烈烈,只要邻里间的一声问候、一点帮助,就足以让整条巷子充满温情。灯塔点亮的小巷人家,继续着他们平淡却踏实的日子,一天又一天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