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火车站小巷子,滨州火车站附近胡同
每次从滨州火车站出来,我都习惯绕到车站东侧那条小巷子去走走。这条巷子和灯火通明的新站广场就隔着一道围墙,却像是踏进了另一个时空。青石板路面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叫不上名的野花,空气里飘着家家户户炒菜的香味。
巷口修鞋的老王是我常遇到的熟人。他总坐在那棵老槐树下,身边堆满待修的鞋子。“回来啦?”他抬头打个招呼,手里的锤子敲得哒哒响。有回我问他在这儿待了多少年,他眯着眼想了想:“火车站还没扩建时我就在这儿啦。”这话让我愣了下,突然意识到眼前这条看似普通的小路,其实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。
巷子里的烟火人生
往深处走,两旁是些老式平房。傍晚时分最热闹,褪色的木门前,老人们坐在马扎上摇着蒲扇聊天。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,哪家店铺换了东家,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卖豆腐脑的阿姨认得熟客,看到学生模样的总会多舀一勺卤汁。这些琐碎的日常,组成了滨州火车站小巷子独特的温度。
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巷尾那家旧书店。门面很小,书堆得快要碰到天花板。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,总能从某个角落找出你想要的绝版书。他说这些年看着巷子变化,附近的楼房越盖越高,只有这条巷子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。“有时候啊,”他慢悠悠地说,“人们需要这么个地方,能让他们慢下来,喘口气。”
这话说得真在理。从轰鸣的列车下来,拖着行李箱走进这条巷子,脚步不自觉就放慢了。看着晾在竹竿上的衣服随风轻摆,闻着不知从哪家窗口飘出的饭香,旅途的疲惫好像就这样一点点消散在巷子的烟火气里。
新旧交织的风景
当然,巷子也在悄悄变化。去年巷口开了家咖啡馆,年轻人们喜欢在那儿小坐。但有意思的是,崭新的遮阳伞下,依然摆着老王修鞋的摊子;时尚的玻璃门旁边,还是那家开了二十年的粮油店。这种新旧的交融,让滨州火车站附近胡同呈现出独特的面貌——既保留着记忆里的模样,又呼吸着新时代的气息。
有一次遇见个拍照的年轻人,他说专门来拍这条巷子。“现在这样的老巷子不多了,”他调整着相机角度,“特别是火车站旁边的,几乎都拆完改建了。”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确实能看到巷子尽头耸立的高楼轮廓。但站在这条滨州火车站小巷子里,时间仿佛走得格外缓慢。
春去秋来,我在这条巷子里遇到过躲雨的外地游客,也见过久别重逢的拥抱。它就像个沉默的旁观者,记录着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。有时想想,或许每条这样的巷子都是城市的记忆密码,藏着不会被轻易抹去的生活印记。
夕阳又一次把影子拉长,我该离开巷子了。回头望去,老王正在收拾工具,书店老板在门口扫地,菜香依旧从各家厨房飘出来。这条滨州火车站附近胡同,明天还会继续它的故事——平凡,真实,带着人间烟火特有的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