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岩火车站150快餐,附近快餐150元套餐
龙岩火车站出站口斜对面有家红色招牌的快餐店,每次路过都能闻到浓郁的卤肉香。那天拖着行李箱找地方填肚子,推门就被墙上的价目表惊到了——整整十二个菜品的套餐居然只要150元。
穿着围裙的老板娘正给外卖盒系塑料袋:“小伙子第一次来?咱家都是当天现炒的,排骨还在灶上炖着呢。”她掀开不锈钢保温桶,花椒的辛香混着热气扑面而来。隔着玻璃能看到后厨,戴白色厨师帽的师傅正把青红椒倒进铁锅,火焰窜起半人高。
藏在市井里的实在味道
拼桌的大哥把一次性筷子掰开:“我在这吃了叁年,他们家用的是金龙鱼食用油,隔两天就能看见送货的面包车。”他夹起块裹满酱汁的糖醋里脊,“别处这个价位的套餐都用冷冻肉,咬起来像棉花。”
斜对角穿校服的学生突然插话:“阿姨昨天多送了我卤蛋!”他饭盒里除了标配的叁荤两素,还堆着煎蛋和豆干。厨房窗口飘来老板娘的声音:“高叁娃娃费脑子,得多补点蛋白质。”
等我的龙岩火车站150快餐上桌时,白米饭压得瓷实,红烧肉颤巍巍泛着油光。尝了口旁边的干煸豆角,居然能吃出豆角皮上细微的褶皱感,这确实是当天现摘的蔬菜才有的口感。
150元背后的生意经
结账时发现柜台贴着招聘传菜员的小广告,月薪写着3800元。老板娘边找零边解释:“现在人工贵哦,不过我们跟郊县菜农直签,每天天没亮就去拉菜。”她指着窗外穿梭的外卖电动车,“这些骑手最爱接我们家的单,汤汤水水都用保鲜膜封叁层。”
雨棚下抽烟的配送员转过头:“别家餐盒摔两次就漏油,他家的从电动车上掉下来都没事。”他弹了弹烟灰,“上周有个客人订了二十份附近快餐150元套餐,说是工地犒劳工人的,光是包装就系了五道绳。”
临走前看见保洁阿姨在收拾邻桌,她把剩得多的排骨单独装盒放回收银台。老板娘悄声说:“待会儿流浪老汉过来,热一热还能当顿晚饭。”玻璃门上贴的福字缺了个角,但擦得亮晶晶的。
后来每次路过龙岩火车站都会朝那个红招牌望两眼。雨天里暖黄灯光映着蒸笼的白雾,外带塑料袋窸窣作响,装着150元的温热与饱足。或许这就是市井烟火最本真的样子——不必华丽,但求实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