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常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附近学生约见500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闲逛时,总看到类似"五常同城约初中生500元"的帖子。说真的,第一次刷到这种标题,我还以为是家教兼职之类的。后来发现类似的"附近学生约见500元"信息越来越多,心里就犯嘀咕了。
上周在超市碰到邻居李阿姨,她愁眉苦脸地说自家初叁孩子最近总找借口晚归,零花钱要得特别凶。有次她顺手拿孩子手机看时间,正好弹出条"周末约见,还是老价钱500"的消息。这孩子支支吾吾说是同学借笔记,可哪有人借笔记要付500块的?
藏在价格背后的猫腻
这事儿让我想起前两天在奶茶店听到的对话。两个穿着校服的女生在角落嘀咕,其中一个说:"反正就陪人喝奶茶聊天,一小时能赚一周的零花钱。"另一个犹豫着问:"可万一对方要求去别的地方呢?"
现在想想,这些"五常同城约初中生500元"的帖子,很可能就是瞄准了孩子们想赚快钱的心理。500块对成年人可能不算什么,但对初中生来说,可是能买好多东西的数目。新款球鞋、限量版文具,或者就是单纯想在同龄人面前显得阔气些。
我家楼下理发店的王姐也说过,她侄女就因为参与这种"附近学生约见500元"的活动,差点被带去碍罢痴。还好那孩子机灵,发现不对劲就借口上厕所溜了。后来才知道,对方根本不是学生,而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。
为什么孩子们容易上当
现在的初中生正处于特别矛盾的阶段——既觉得自己长大了,想独立做主,又缺乏社会经验。他们往往分不清什么是合理的兼职,什么是在玩火。
我表哥家的孩子就是这样,明明家里不缺零花钱,却偏要偷偷去参加这种约会。后来被发现了还振振有词:"就是陪人逛逛街,又没做什么坏事。"可问题在于,对方真的是想单纯逛街吗?
这种"五常同城约初中生500元"的套路最可怕的地方,就是它在打擦边球。刚开始可能真是喝奶茶、逛商场,但谁能保证下次会发生什么?就像温水煮青蛙,等孩子意识到危险时,可能已经脱不了身了。
昨天路过学校门口,看见几个孩子在讨论最新款的手机。其中一个得意地说自己周末"打工"两次就赚到了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不就是典型的"附近学生约见500元"的话术吗?
其实孩子们未必不知道这里头有风险,但他们往往心存侥幸,觉得"就这一次不会出事"。再加上现在各种短视频都在宣扬高消费,孩子们攀比心一起,就更容易被这种快钱诱惑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应该给班主任打个电话。虽然我家孩子还小,但提前让学校注意这类现象总是好的。毕竟防范于未然,总比事后补救要强得多。
对了,要是大家在生活中也发现类似"五常同城约初中生500元"的可疑信息,不妨多留个心眼。有时候我们随手的一个举报,可能就能帮到一个家庭。毕竟孩子们的安全,需要我们共同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