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化那里有站小巷的,从化老站旁的小巷记忆
站在从化老站锈迹斑斑的铁轨旁,迎面吹来的风都带着故事。你说想找那个有站小巷的地方,我立刻就想起了这里——那些藏在车站后头、弯弯绕绕的巷子,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
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野杜鹃。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下来,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照得发亮。巷子很窄,对面人家炒菜的香味能直接飘进你家厨房。“食饭未啊?”这样的问候声不时响起,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广州老城。
巷子里的旧时光
巷口那家杂货店,玻璃柜台都泛黄了。老板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伯,他说自己在这开了四十多年店。“以前这巷子可热闹了,”他一边整理货架上的酱油瓶一边说,“火车站还没搬走的时候,天南海北的人都从这儿经过。有赶车的在这买包烟,有下车的在这问个路...”说着说着,他的眼神就飘向了巷口,像是能看见从前的热闹景象。
再往深处走,会遇见几个坐在家门口择菜的阿姨。她们聊着家长里短,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,谁家的媳妇生了二胎。有个阿姨笑着说:“我们这巷子啊,别看旧,住着可舒服了。夏天凉快,冬天暖和,邻居都像自家人。”她说这话时,手里的韭菜一根根择得仔细。
巷子深处有口老井,井口的麻绳磨出了毛边。虽然家家通了自来水,但老人们还是喜欢来这打水洗衣服。他们说井水洗的衣服特别清爽,有阳光的味道。其实啊,我猜他们是舍不得这份习惯,舍不得聚在井边聊天的时光。
转角处有栋二层小楼,木窗棂上的红漆剥落得差不多了。住在这里的林叔告诉我,这房子是他爷爷盖的,当年可是巷子里最气派的。“以前站在二楼,能看见火车站进出的火车,”他指着远处现在已经荒废的站台,“那时候觉得火车的声音吵,现在安静了,反倒不习惯了。”
巷子的墙壁上还留着些模糊的字迹,仔细辨认,能看出“为民服务”“安全生产”这样的标语。这些褪色的字迹,像是时间的书签,标记着某个特定的年代。偶尔还能看见小孩子用粉笔画的涂鸦,新的覆盖着旧的,就像生活本身。
傍晚时分,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。切菜声、炒菜声、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。油烟味混合着饭香,在巷子里飘荡。这种味道,是高级餐厅里永远闻不到的,因为它带着家的温度。
天色渐暗,路灯一盏盏亮起。这些路灯还是老式的那种,发出昏黄温暖的光。灯光把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有下班回来的年轻人,有饭后散步的老人。他们的脚步声在巷子里回响,不紧不慢的,和这座城市其他地方急匆匆的节奏完全不同。
夜深了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,还有不知谁家电视机的微弱声响。站在巷口往深处望,点点灯火像是夜空中疏落的星星。这个时候,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条巷子的呼吸——平稳,悠长,带着岁月的从容。
其实啊,这条从化老站旁的小巷记忆,不仅仅属于住在这里的人。它属于每个在这里停留过的人,属于那些匆匆而过的旅客,属于像你我这样偶然闯入的访客。这些记忆藏在每一块石板下面,每一扇木门后面,等着有心人来发现。
要离开的时候,我又回头望了望这条巷子。它在夜色中安静地卧着,像是睡着了,却又在轻轻诉说着什么。或许是在诉说那些已经远去的火车汽笛声,或许是在诉说那些平凡却温暖的日常。这条有站小巷的地方,就这样静静地守在那里,守着从化的过去,也守着许多人的回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