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阳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说起咱们邵阳人喝茶这件事,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。街角巷尾随便找家茶馆坐下,都能听见老师傅们聊茶经聊得眉飞色舞。不过最近城里新开的这家“邵阳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”倒是挺新鲜,光听名字就让人想进去瞧个究竟。
那天路过城南老街,正巧看见工作室隔壁的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在办体验课。隔着玻璃窗,七八个年轻人围坐在原木茶台前,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正小心翼翼地往盖碗里注水。水线忽粗忽细的,她紧张得鼻尖都冒汗了。老师傅背着手在旁边转悠,突然笑呵呵地开口:“别把水柱当消防栓嘛,要像春风拂柳那样轻。”这话引得满屋子人都笑起来。
茶香里的门道
其实我刚接触时也觉得奇怪,不就是泡个茶嘛,哪来这么多讲究?后来在邵阳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蹭过几节免费课才明白,这里说的“海选”真不是噱头。他们真的把当地二十多个山头的茶叶都搜集来,从杀青火候到揉捻力度,每个环节都设置评分标准。记得有回碰上盲品环节,我自信满满地选了款汤色最亮的,结果老师抿着嘴直摇头:“这茶青炒过头啦,看着漂亮,入口却发硬。”
现在的工作室早就不是从前老茶馆那样光靠老师傅的经验了。他们专门弄了个电子评茶系统,把香气、滋味、回甘这些指标都量化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最后拍板的时候,那些头发花白的老茶人眯着眼品一口,说的还是“这茶有太阳味道”或者“那片茶园的石头气息重”之类玄乎乎的话。你说怪不怪?机器数据和老师傅的直觉,在这儿竟然能达成奇妙的默契。
上次去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正好赶上月度评比。穿着靛蓝布衣的茶艺师端出叁款毛尖,让我们这些围观群众当评委。左边那杯喝着鲜灵,中间的回甘特别持久,右边的一入口就让我想起春天清晨的露水。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,工作室的主理人掏出个小本子:“各位的感想我们都记下啦,这些都会反馈给山上的茶农。”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我们每句评价,都可能影响明年茶叶的炒制方法。
最近工作室二楼新开辟了体验区,能让游客亲手试试手工炒茶。上次遇见个大学生,顾着拍照把茶青炒糊了,急得直跺脚。老师傅倒不生气,捻着焦黄的茶叶闻了闻:“火香也挺特别嘛,明天我们试试用这味道做奶茶底?”这种包容创新的劲儿,或许就是老手艺能延续至今的秘诀。
黄昏时分从工作室出来,总能看到些有意思的画面。有穿着汉服来打卡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,也有老茶客提着保温杯来打日常喝的口粮茶。玻璃门上贴着的“本月茶王评选”海报被夕阳镀了层金边,新来的学徒正踮着脚更换展示区的茶叶样品。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茶香,仿佛在说:这片叶子里的江湖,还长着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