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理喝茶上课群,大理茶道学习交流圈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0:00:54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朋友圈里总有人晒在大理喝茶的照片,不是那种游客打卡的网红店,而是正经围着茶桌上课的场子。有个叫“大理喝茶上课群”的圈子悄悄火了起来,后来改名叫“大理茶道学习交流圈”,名字更接地气了。说来也怪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偏偏有人愿意花整个下午,就为了弄明白一片叶子怎么在水里舒展。

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古城西边的一间老院子。白族阿姨端出满是茶渍的紫砂壶,二十几个人挤在长条板凳上,有个扎马尾的姑娘小声嘀咕:“这不就是老年人活动嘛。”教茶道的老师听见了也不生气,慢悠悠地往盖碗里注水:“年轻人嘛,先别急着定义。试试看,这杯和刚才那杯有什么不同?”

从牛饮到慢品

我头回正经喝茶是在大学室友家,仰头就灌,他爸痛心疾首地说这叫“牛饮”。现在跟着大理茶道学习交流圈泡了叁个月,总算能分辨出勐海茶的醇厚和易武茶的柔滑。上周尝了泡叁十年老普洱,汤色像红宝石,入口居然有药香。坐我旁边的小王瞪大眼睛:“这哪是喝茶,分明是在喝时间啊。”

圈子里有退休的工程师,每回都带着小本子记水温;有写不出代码的程序员,说来找灵感;还有带着孩子的妈妈,说想让孩子学会安静。我们管老师叫“老陈”,其实他才四十出头。有次他教我们闻香,让大家闭眼描述,有人说像雨后竹林,有人说像晒干的谷子。轮到有个姑娘,她犹豫半天:“像...像我奶奶的木箱子。”老陈拍腿叫好:“这就对了!茶喝的是自己的记忆。”

现在每次喝茶,我会留意茶汤在阳光下的颜色变化,注意第一泡和第二泡之间滋味的层次。这可不是装模作样,就像老陈说的:“你们呀,不是来学喝茶的,是来学和自己相处的。”

上个月茶会来了个北京大叔,开口就是茶经术语。老陈安静地听他讲了十分钟,递过去一杯茶:“您说的都对,但茶不在书里,在嘴里。”大叔愣了下,慢慢喝掉那杯茶,再没说话。临走时他握着老陈的手:“在您这儿,我把茶喝明白了。”

现在这个大理喝茶上课群已经发展到两百多人,每周都有新面孔。昨天有个云南大学的学生跑来问能不能做茶文化调研,老陈边烫茶杯边说:“别调研了,坐下喝一杯,比查资料实在。”那孩子从下午叁点坐到日落,临走买了半斤茶叶。

窗外的苍山渐渐染上暮色,茶壶嘴冒着缕缕白气。新来的朋友小心翼翼地端着闻香杯,老陈在教他们怎么让茶汤在舌尖打转。我想起他常说的一句话:“唐朝人就这么喝,宋朝人这么喝,现在轮到我们了。”这话听起来挺大,但在大理的蓝天白云底下,在这间飘着茶香的老院子里,突然就变得特别实在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