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城品茶上课群,白城茶艺学习交流圈
白城茶香里的温暖聚会
这几天降温得厉害,路上行人都裹紧了大衣匆匆赶路。我搓着手推开茶室的门,一股暖意混着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。王姐正提着热水壶,挨个给桌上的小茶壶预热,抬头看见我就笑了:“来得正好,水温刚合适,今天咱们喝点不一样的。”
这样的场景,在我们“白城品茶上课群”里,每周都会上演。说来也巧,这个群最开始,就是王姐在小区业主群里随口问了一句“有没有喜欢喝茶的朋友”,结果呼啦啦响应了二十多人。起初大家只是线上晒晒自己的茶具,分享买茶叶的心得。后来不知谁提议“光说不练假把式,不如线下见见面,一起喝喝茶”,我们这个小小的“白城茶艺学习交流圈”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。
今天的“主角”是武夷山的肉桂。干茶条索紧结,带着一股辛锐的香气。小陈,一个九零后程序员,是第一次接触岩茶,他凑近闻了闻,有点惊讶:“这茶闻着……好像姜糖,又有点花果香,好奇特。”李哥是我们这里的“老茶客”,他一边熟练地温杯烫盏,一边接话:“岩茶的魅力就在这儿,你得多喝,慢慢品。头道茶汤颜色还不显,主要是唤醒茶叶。”
我看着橙黄透亮的茶汤依次斟入每个人的品茗杯,大家都不自觉地安静下来。第一口下去,小陈皱了皱眉:“嚯,有点劲儿,微微的涩。”王姐让他别急,含着茶汤在口腔里滚动几下再咽下。他照做了,眼睛亮了起来:“咦,回过味来,喉咙里是甜的,还有清凉感!”
“这就是‘岩韵’了,”李哥慢悠悠地说,“咱们这个白城品茶上课群,不就是图个一起探索,一起发现这滋味的过程嘛。自己在家喝,可没这么热闹,也学不到这么多门道。”确实,在这里,没有人是真正的老师,每个人都是学生。王姐擅长感受茶汤的细腻变化,李哥对茶叶产地和工艺如数家珍,而我,可能更擅长记录和分享这些有趣的瞬间。
几泡茶下来,茶汤的滋味从浓烈转向醇和,话题也从茶叶本身,慢慢聊到了各自的生活。小陈说起最近工作的烦恼,大家一边品着茶,一边给他出主意。窗外风声呼呼,屋里却茶暖人暖。这种氛围,远比单纯学一个泡茶技巧要珍贵得多。它让喝茶这件事,从一种个人的消遣,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。
茶味渐渐淡了,王姐又拿出一些茶点。她说下周想试试云南的普洱,问大家有没有兴趣。响应声此起彼伏。对于我们这个白城茶艺学习交流圈而言,每一次聚会都不是结束,而是下一次美好期待的开启。下一盏茶会是什么滋味呢?谁也说不好,但这份共同的期待,和对下一泡茶的未知与好奇,或许就是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最朴素的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