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都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
最近在江都的家长群里,有个话题特别火——不少初中生都在用一种“10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。刚听说时我挺纳闷,现在微信视频都不要钱,怎么还有孩子专门花钱打电话?
巷子口王阿姨家正读初二的小女儿雯雯,上周就因为这件事和她妈妈闹了不愉快。王阿姨在女儿书包里发现一张手写宣传单,上面清清楚楚印着“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”。
电话那头到底是什么
我特意找了几个初中生打听。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悄悄告诉我:“有时候作业碰到难题,爸妈又讲不清楚。这个服务能找到高年级学长学姐,他们讲题特别有耐心。”另一个扎马尾的女生补充:“上周数学月考前的晚上,我跟辅导的学姐聊了四十分钟,她把自己以前错的题都告诉我了,第二天真的考到了类似题目!”
不过也有孩子说得更实在:“爸妈下班晚,回家就查我作业。有些话跟同学说不明白,跟爸妈又不敢说,花点零花钱找人聊聊天,感觉没那么孤单。”这话让我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,有些心事确实找不到人倾诉。
家长们的不同态度
李叔叔的儿子用过两次这种服务,他的看法挺开明:“开始我也反对,后来发现儿子确实在学习方法上有了进步。比请家教便宜多了,关键是孩子愿意主动学习。”他在小区健身区一边压腿一边说,“现在竞争这么激烈,孩子们也不容易啊。”
但陈奶奶就特别生气:“我孙女偷偷把早餐钱省下来打电话,这还得了?万一遇到骗子怎么办?”她站在菜市场门口,手里的塑料袋簌簌作响,“现在这些新花样,我们老人家真是搞不懂。”
其实细想下来,这种“江都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能火起来,确实反映了现在孩子们的真实需求。他们需要的可能不只是解题答案,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引路人和情感上的倾听者。
张老师在江都某中学教了十五年语文,她倒觉得这事可以理性看待:“如果真是正规的学习辅导,偶尔用用未尝不可。但关键要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,不能形成依赖。”她批改作业时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,“我班上有个学生,以前数学经常不及格,用了两个月这种服务后,现在能考七十多分了。不过他也学会了合理安排零花钱。”
现在很多这样的服务都在规范管理,要求辅导者出示学生证,通话内容也会抽样检查。毕竟涉及到孩子们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看着放学时从校门口涌出的初中生们,他们肩膀上沉甸甸的书包装满了课本,也许还装着不少我们大人不了解的小秘密。那个“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”的宣传单,在有些孩子眼里是学习帮手,在有些孩子心里,或许只是个能说说话的树洞。
傍晚路过小区花园,又看见几个初中生围在石桌旁写作业。不知道他们当中,有没有人也会偶尔拨通那个叁小时的电话,在漫长的成长路上,寻找一点及时的指引和温暖的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