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莆田150的爱情在什么路
莆田150的爱情在哪条街
那天傍晚路过文献路,看见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在老旧的红砖楼前拍照。有人念叨着:"都说莆田150的爱情在这条街,可转了叁圈连个影子都没找见。"这话让我停下脚步,站在凤凰木的树荫下点了支烟。150块钱,在如今这年代能做什么?或许是一顿快餐,两杯奶茶,又或者,是这座城市里年轻人约会时心照不宣的预算线。
我常去的理发店老板阿亮说,上个月他表弟第一次约会,两人在十字街的甜品店点了份绵绵冰,再到古谯楼广场散步,最后拐进巷子里的私人影院。结账时计算器按得噼里啪啦,正好149块五。"多出来的五毛钱,姑娘坚持要转给他。"阿亮笑着把剪刀转得飞起,"现在这年头,真心比钱难找多了。"
步行街二楼有家开了十叁年的情侣装店铺,老板娘在收银台玻璃下压着张泛黄的价格单。2012年的罢恤标价88元,现在同样的款式要168。她总说物价在涨,感情也在通货膨胀。有对小情侣每周都来,男孩总说等打折,等了半年也没见他们买成。后来姑娘独自来了次,挑了件150块的卫衣,付钱时轻声说:"其实他早就在微信里问过二十遍价格。"
南门旧车站后面的小吃街,晚上会出现卖糖藕的流动摊子。摊主是五十多岁的夫妇,每晚准备150份,卖完就收摊。有次暴雨夜我见他们还剩大半车,问怎么不多卖会儿。阿姨擦着玻璃柜上的水珠说:"赶着去接晚自习的女儿呢,孩子比生意要紧。"这话让人想起从前车马慢的日子,现在用打车软件从城东到城西,不过刚好是150块车费。
或许真正的莆田150的爱情,从来不在某条具体的街道。它藏在后巷粿汤店共用的碗筷里,在共享单车后座飞扬的裙角间,在深夜加班后保温盒里温着的扁食汤。就像老街裁缝铺那台总报错150的验钞机,无论放入多新的人民币,它永远固执地闪烁着那个带着温情的数字。
金鼎广场的露天咖啡座常有人等人,碰见个盯着手机屏幕发呆的姑娘。她说和网恋对象约好今天见面,对方说会带150朵玫瑰。"其实我早到了两小时,"她搅拌着凉掉的拿铁,"就是想看看他会不会提前来。"黄昏时有个抱着大束向日葵的男生出现,花束里别着张纸条:听说向日葵永远追着太阳走,就像我攒了叁个月的150次晚安。
当月光爬上凤凰木的枝桠,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依然在寻找属于他们的答案。也许某天当你走过梅园路的天桥,会突然明白莆田150的爱情在哪条街根本不重要。重要的是那个愿意陪你数完150盏路灯的人,此刻正握紧你的手,走向灯火通明的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