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昌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,西昌大学城学生常外出吗
西昌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?每次路过那片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区,我总会冒出这个疑问。这片规划整齐的区域坐落着西昌学院、彝文学校等几所院校,白天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穿梭,可到了晚上,灯光似乎总是稀疏了些。
昨天傍晚六点多,我特意在大学城周边的商业街转了转。奶茶店门口围着几个女生,她们正商量着要不要去市区吃火锅。“再过半小时校门就查晚归了,”扎马尾的女生看了眼手机,“要不还是点外卖吧?”另外两人无奈地点点头。这时我才注意到,整条街虽然开着十几家餐馆,但顾客主要集中在奶茶店和麻辣烫这类快销店铺。
校园围墙内外的两重天地
走进一家经常有学生光顾的炒饭店,老板边颠勺边和我聊起来:“周末生意能好叁成,平时这些孩子晚上八点后基本就不出来了。”他指着墙上贴满的外卖单苦笑道,“现在我们都靠外卖平台撑着,堂食的学生越来越少了。”这份观察让我陷入思考——难道学生们真的更喜欢待在宿舍里?
正好遇见几个男生来取餐,趁着等餐的工夫和他们聊了几句。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说,他们专业课排得满,晚上还要做实验写报告。“有时候想出来逛夜市,走到校门口看看长长的路,想想还是回去了。”他挠着头解释。另一个穿运动服的男生接话:“其实我们挺想出来的,但周边能逛的地方太少,来回市区又得坐四十分钟公交。”
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成都大学城看到的景象——晚上九点,校门外的步行街还挤满了学生,路边摊飘着香气,文创小店亮着暖黄的灯。相比之下,西昌大学城周边虽然规划了商业配套,但业态比较单一,缺少能留住年轻人的特色店铺。
不过转念一想,或许学生们正在用另一种方式“出来”。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的创业咖啡厅,我遇见了正在做小组讨论的大二学生小刘。她告诉我,现在很多社交活动都转移到了校内:“我们系最近举办的文创市集就在宿舍楼下,比去外面方便多了。”她翻出手机相册,照片里学生们摆的彝族刺绣摊位前围满了人。
这种变化挺有意思。以前总觉得学生“出来”就是指离校活动,现在校园内部的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。图书馆的24小时自习区、翻修过的体育场馆、新建的学生剧场,这些地方在夜晚依然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。
教师公寓的王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。她在这任教七年,见证着学生作息习惯的变化:“现在晚上能看到更多学生在操场跑步,在湖畔背英语,这种校园内部的夜生活,其实比我们那时候丰富多了。”她指着远处亮灯的体育馆,“上周那里刚办过电竞比赛,座无虚席呢。”
随着夜色渐深,我注意到几个细节:校内共享单车的使用频率在晚课后明显增加;实训楼里的灯光直到十点还亮着;生活区的快递驿站延长了营业时间。这些琐碎的日常,拼凑出大学城夜晚的真实图景——学生们确实出来了,只是活动半径和方式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。
回程时经过校门口的保安岗,值班大叔正在登记晚归学生。他翻开记录本给我看:“这学期比上学期好多了,晚上九点后进出的人多了两成。”看来,随着新地铁线的规划公示,大学城与市区的连接正在改善。或许不久后的夜晚,我们能在这里看到更热闹的烟火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