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义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服务引关注
这几天,朋友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挺热——巩义一个初中生,花500块钱打了3小时电话。这事儿刚听还挺让人纳闷的,现在不都视频聊天免费吗?什么电话这么金贵,得按小时计费,还这么贵?
仔细一打听,原来这可不是普通的唠嗑电话。据说这是一类专门针对学生的“陪聊”服务,提供方据称是些“学霸”或者“名校生”,通话内容也不是闲扯,主要是解答学业困惑、分享学习经验,有的甚至提供心理疏导。说白了,就是一种高价的知识付费或者情感陪伴服务。
天价通话费的背后
为啥会有孩子愿意掏这个钱?你想想,现在学生压力真是不小。学校的功课、家里的期望、同学间的比较,一堆事儿压在肩上。有些话,可能跟爸妈说不通,跟老师不好意思讲,跟同学又存在竞争关系。这时候,如果能找到一个“局外人”,听着像是过来人,又能保密,花点钱买个倾诉对象和“独家经验”,在一些孩子看来,这钱花得或许“值”。
再说回这500元3小时电话。平均下来,一小时将近170块。这个价格,比很多家教课时费都高。关键是,这种服务缺乏监管,对方究竟是不是真学霸?分享的方法靠不靠谱?这些都打着问号。万一遇上个只会夸夸其谈的,这钱不就打水漂了嘛。而且,这么高的消费,对一个初中生来说,钱从哪里来?是不是得跟家里要,或者从饭钱里省?这又牵扯出消费观和家庭教育的问题了。
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关注,我觉得关键就在于这个巩义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行为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前青少年成长中一些被忽略的需求。他们寻求的,可能不仅仅是解题方法,更多的是一种被理解、被引导的感觉,是在成长迷途中找个能指路的人。
有教育工作者私下聊起,现在类似的“陪伴经济”在青少年中小有市场。除了电话陪聊,还有线上监督学习、打卡互助等形式。需求是真实存在的,但这种完全商业化、缺乏引导的模式,潜在的风险也不小。毕竟,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,很容易被一些华丽的宣传语迷惑。
说起来,这件事也给学校和家长提了个醒。孩子在现实中如果能有畅通的沟通渠道,能找到可信赖的师长或朋友倾诉,恐怕也不会去寻求这种昂贵且不确定的“电话寄托”。咱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,平时给孩子的倾听和有效陪伴,够不够?能不能让他们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?
当然,也不是说所有的线上服务都不好。一些正规平台,由真正的专业人士提供的辅导和咨询,确实能帮到孩子。但核心在于,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起辨别能力,让他们明白什么值得投入,什么需要警惕。同时,家庭和学校这个主阵地,更应该主动营造开放、包容的氛围,让孩子的心事有处可说。
这事儿的热度估计慢慢会下去,但希望它带来的思考能留下来。每个孩子成长路上,可能都会遇到想花“500元”去寻求答案的时刻。我们能做的,是努力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、无需付费的“第一求助站”,让这样的学生高价通话服务,不再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