凭祥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凭祥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这几天刷朋友圈,看到表姐发的动态:“儿子非要拿50块钱办什么3小时通话套餐,现在天天抱着手机唠嗑,说是要和同学搞学习小组。现在的孩子啊,真猜不透!”配图是个低头按手机的初中生背影。我盯着那条动态看了好久,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时,也曾为了半小时长途电话,省下一周的早餐钱。
五十块钱能做什么?在凭祥这样的边境小城,大概是一顿烧烤,两杯奶茶,或是初中生半个月的零花钱。可偏偏有孩子愿意用它换取叁小时的通话时间。这让我忍不住想起楼下王阿姨家的孩子,上周也红着脸跟她要了50元,说是要充值“那个很重要的东西”。
电话线那端的秘密
我特意找了个周末去初中校园附近转了转。放学时分,穿着校服的学生叁叁两两走出校门,好几个孩子边走边戴着耳机说话。“这道题我也刚做完,你听我说啊...”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对着手机那头念叨着数学题。不远处,两个女生凑在一起,手机开着免提,传来另一个女孩兴奋的声音:“快看群里的照片,我拍到了超美的晚霞!”
小卖部门口,几个男生围坐着分享一包薯片,其中一个正举着手机:“我妈说这周末可以去你家写作业,到时候带上那个新买的...”话音未落,周围响起一阵起哄声。老板一边收钱一边跟我说:“现在这些孩子啊,办了什么通话套餐,天天这么打着,比我们那时候写信方便多喽。”
原来,这50元3小时电话卡,不知不觉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无意义的闲聊,而是承载着课业讨论、朋友倾诉甚至小组合作的实际需要。
藏在通话时长里的心事
邻居家读初叁的琳琳告诉我,她们班最近流行“学习热线”。放学后几个要好的同学会固定时间通话,互相抽查背诵,讨论难题。“比一个人闷头写作业有效率多了,”琳琳说,“有时候说着说着,还会聊到最近的烦心事。上次模拟考没考好,我在电话里哭了,她们安慰我到半夜。”
不过,家长们的担忧也实实在在。表姐后来私信我说,她偷偷听过几次儿子的电话,发现除了讨论功课,孩子们还会聊游戏、明星,甚至互相抱怨父母管得太严。“我不是反对他交朋友,就是担心长时间打电话影响视力,也怕他光顾着聊天不写作业。”
这种担忧很真实。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工作忙,孩子放学后独自在家,电话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社交渠道。50元3小时通话,对大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,但对孩子们来说,却是维系友谊、排解压力的重要方式。
我在想,也许我们当年攒钱买邮票写信,和现在他们省下零花钱买通话时间,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。都是那个年纪特有的,急于与同龄人分享世界的心情。
昨天在公交车上,无意中听见两个凭祥中学的女生聊天。一个说:“我妈终于同意我办那个50元3小时的套餐了,以后晚上咱们可以多聊会儿。”另一个笑着回答:“太好了,这样你就不用老是偷偷用家里座机打长途了。”
车窗外,夕阳把街道染成金色。看着她们雀跃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虽然时代在变,联系方式在变,但少年时代那些藏在电话线里的悄悄话,那些渴望被理解的心情,从来都没有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