绥芬河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附近200元爱情故事
那天下着毛毛雨
我是在绥芬河老城区的一家饺子馆里听说这个故事的。外面下着毛毛雨,老板娘往我碗里加了勺热汤,突然压低声音:“现在哪儿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啊?十年前倒是有......”她的眼神飘向窗外,像是能穿透雨幕看见什么。
那是2013年冬天,她店里的帮工小陈认识了在隔壁服装店打工的黑龙江姑娘。两人第一次约会,小陈兜里就揣着两百块。他们去了江边,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分着吃一个烤红薯,然后挤在暖烘烘的网吧看了部电影。老板娘说到这儿笑了:“那小子回来还跟我炫耀,说看完电影还剩五十,给姑娘买了条围巾。”
我顺着江边往口岸方向走,路边卖烤冷面的大爷听完我的问题,擦了擦手:“200块钱?够我卖四十份烤冷面了。”他指了指对面的居民楼,“现在租个单间都得八百起,年轻人处对象,看场电影吃顿饭,没叁五百下不来。”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——他说现在的小年轻约会都往商场里钻,而十年前,情侣们最爱在江堤上散步,因为那儿免费。
在口岸附近的地下商场,我遇到一对正在选婚戒的情侣。女孩看中的戒指要两千八,男孩挠着头说再逛逛。等女孩去试衣服,男孩悄悄跟我说:“要是真像传说中那样,两百块就能谈场恋爱该多好。”他每月跑运输挣六千,却总觉得钱不够花,“光上次情人节,吃饭买花发红包就花了小一千。”
不过转机出现在第二天。我在早市买菜时,注意到一对老夫妻。老太太挑萝卜,老头就在旁边举着二维码。付完叁块五,老太太自然地挽住老头的胳膊。卖菜大姐告诉我,这对老夫妻天天一起来买菜,结婚叁十年了。“他们那时候,”大姐称着豆角说,“工资才几十块,不也过了一辈子?”
我忽然想起饺子馆老板娘后来补充的:小陈和那个姑娘去年结婚了。现在他们在哈尔滨开了家小超市,孩子都会打酱油了。当年那两百块钱约会的男女,到底把日子过成了实实在在的样子。
回到江边,我看着对岸俄罗斯的山峦,忽然觉得“200块钱的爱情”或许从来都不是指具体金额。它更像某种象征——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人们反而更懂得把心意装进细节里。就像那对老夫妻,叁块五的萝卜也能吃出滋味,因为有人陪着一块儿挑。
黄昏时我又经过那家饺子馆,玻璃窗上蒙着水汽。或许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“200块钱”,只是换算方式不同罢了。重要的是,总有人愿意把有限的东西,分出大半给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