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小情书悦读会,青岛小情书约读时光
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“青岛小情书悦读会”这个名字,我就被打动了。这不像个正经八百的读书组织,倒像是某个朋友悄悄递来的、带着海风味儿的邀请函。
那个周六下午,我按着导航找到海边一栋老洋房。推开门,阳光正透过百叶窗,在木地板上切出温柔的条纹。屋里已经有十来个人,散坐在懒人沙发和地毯上,人手一杯崂山绿茶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。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冲我笑了笑,指指身旁的空位,那感觉不像初次见面,更像是赴一场老友的约会。这就是我对青岛小情书约读时光的第一印象——舒服,自在,像回到家一样。
我们读的,不只是书
那天分享的是本地作家写青岛的散文集。轮到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时,他没有直接谈书,反而说起自己爷爷年轻时常走的波螺油子小路。“书里写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,我一下就想起爷爷的皮鞋。原来文字真能把一代代人的脚印连起来啊。”他说完,屋里安静了几秒,然后有人轻轻点头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我们聚在这里,读的哪里只是白纸黑字,明明是这座城市的记忆,是各自揣在口袋里的故事。
后来我成了常客。我们的青岛小情书悦读会从不在固定地方办——有时在八大关梧桐树下的长椅上,有时在大学路的某个小咖啡馆,最妙的一次是在信号山半腰的亭子里,听着松涛声读山水诗。这份流动的感觉特别好,书页间夹着真实的海风,文字和眼前风景总能奇妙地呼应起来。
记得有回读渔民笔记,正看到“凌晨叁点,海是深蓝色的”,远处恰好传来货轮汽笛声。大家都笑了,说这是最恰到好处的背景音。带队的姑娘眨眨眼:“这就是咱们青岛小情书约读时光的魅力呀,书里的世界和眼前的风景,从来不分家。”
来来往往的人里,有退休的教师,有上班族,甚至还有周末溜出来的高中生。大家互不知晓全名,却能在分享时毫不设防地掏心窝子。有个总坐角落的大姐,头几次来只听不说,后来某次聊到乡土文学,她忽然开口讲起外婆的渔村往事,那些近乎失传的渔谚从她口中缓缓流出,像把一颗颗被海浪磨圆的石子轻轻放在我们面前。
这种不期而遇的触动,大概是青岛小情书悦读会最让人留恋的地方。它就像个奇妙的转换器——把铅字变成心跳,把独白变成对话。
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,能慢下来好好读本书都成了奢侈。可每个月的青岛小情书约读时光,却像在日历上标出的呼吸记号。倒不是说在这里能学到多少惊天动地的大道理,而是它让你记得,除了刷不完的手机屏幕和忙不完的琐事,还有这样一种可能:花一个下午,什么也不想,就和一群人安安静静地共享一段与书独处的时光。
昨天又收到下期活动的通知,这次主题是“城市的声音”。我已经开始期待了——不知道这次,书页间又会飘出怎样动人的旋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