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应大外围区域称作炮楼
最近和几个老同学聚会,聊起大学时光,有人突然提起了“炮楼”这个称呼。在场所有应城大学毕业的人都会心一笑,而其他朋友则一脸茫然。这个词啊,只有在我们应大读过书的人才懂。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称呼还是大一下学期。当时有个学长说晚上要去炮楼找人,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军事堡垒的画面,还以为他要去什么神秘的地方。后来才知道,他指的就是学校后门那片密密麻麻的出租房。
那片特别的区域
站在应城大学正门口往西看,你能看到一片五六层高的老旧楼房。这些楼挨得特别近,阳台与阳台之间几乎伸手就能够到。外墙的颜色原本是米黄色,经过多年风吹日晒,现在已经变得斑驳不堪。就是这片区域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被历届学生统称为“炮楼”。
我问过很多人这个称呼的来历,最靠谱的说法是说这些楼密密麻麻像炮筒一样排列。也有人开玩笑说,因为这里经常有情侣出入,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。不过我觉得吧,更可能是因为这些楼的窗户又小又密,远远看去真有点像军事堡垒上的射击孔。
这片区域虽然被称为“炮楼”,但实际上就是普普通通的居民楼。只是因为离学校近,租金又便宜,慢慢就成了学生租房的首选地。大学四年,我大叁那年也在那里住过,对那片区域再熟悉不过了。
炮楼里的日子
住在炮楼的那一年,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时光。我租的是个不到十五平米的小单间,月租才四百块。房间里除了一张床、一个书桌和一个衣柜,就没什么多余空间了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小房间,却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自由。
记得那时候,晚上学习累了,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对面楼里同样在熬夜的同学。有时候大家还会隔着阳台聊上几句,互相打气。那种感觉特别奇妙——虽然住在不同的楼里,却像是住在同一个大院子里。
炮楼里什么都有,小超市、打印店、快餐店,甚至还有几家味道不错的小餐馆。晚上想吃夜宵了,下楼走两步就能买到热乎乎的炒饭或者烧烤。这些小店价格实惠,味道也地道,比学校食堂的选择多多了。
住在炮楼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学校近。早上八点的课,七点四十起床都来得及。穿过那条熟悉的小路,五分钟就能走到教学楼。这对于喜欢睡懒觉的大学生来说,简直是最大的福利。
炮楼的另一面
不过话说回来,住在炮楼也不是完全美好的体验。那里的隔音效果真的很差,晚上能清楚听到隔壁看电视的声音,甚至楼上走路的声音。我刚搬进去的时候,花了差不多两个星期才慢慢适应。
还有那些错综复杂的小巷子,刚搬来的人很容易迷路。我有个同学来找我,在楼下转了二十多分钟都没找到我住的那栋楼。最后还是我下去接他,他才恍然大悟:“原来要从小卖部旁边那个窄巷子拐进来啊!”
安全问题也确实让人担心。虽然我住的那年没出过什么大事,但辅导员每次开班会都会反复提醒,住在校外的同学晚上回去要结伴而行,记得锁好门窗。
现在想想,这些看似不完美的地方,反而让炮楼的记忆更加真实、更加鲜活。要是一切都太完美,反倒没那么让人怀念了。
毕业前的那个晚上,我们几个住在炮楼的同学,在天台上聊到很晚。看着远处教学楼的轮廓,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。炮楼虽然简陋,却承载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。
如今毕业多年,偶尔开车路过应城大学,还是会特意绕到后门,看看那片被称为炮楼的区域。听说最近学校周围在搞改造,不知道这些老楼还能存在多久。但无论它们将来会不会被拆除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以及它代表的那段时光,都会一直留在我们这些应城大学毕业生的记忆里。
有时候我在想,每个大学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吧。它不完美,但却独一无二,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共同的记忆。对应大人来说,这个地方就是炮楼——那片看似普通,却装满了我们青春故事的区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