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骅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男人偏爱的黄骅巷弄
巷口那盏黄晕的灯
说起黄骅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画面?是青石板路咯吱作响,还是墙头探出的石榴花?其实啊,这些巷弄远比我们想的要鲜活。它们不是旅游手册上那种精致景点,而是带着海风咸味和烟火气的存在。
老赵的摩托车修理铺就藏在这样一条巷子里。下午四点,几个穿工装的男人蹲在店门口,看老赵拆装零件。扳手敲击声和聊天声混在一起,有人说起昨天出海遇到的八爪鱼,有人吐槽孩子考试成绩。这里没有正襟危坐的客套,工具箱当凳子,矿泉水瓶当烟灰缸,但每个人都很放松。老赵常说:“我这儿啊,就是个歇脚的地方。”确实,很多黄骅男人下班后不直接回家,总爱来这儿坐坐。
往巷子深处走,会闻到炸鱼的香味。海生在巷尾开了二十年大排档,招牌是家传的烩饼。几张折迭桌,塑料凳永远不够用,熟客都习惯拼桌。常来的刘哥说:“在这吃饭自在,筷子掉了弯腰捡,没人看你。”他的渔网放在墙角,沾着海水的腥气。男人们在这儿喝酒不用小杯,直接对瓶吹,聊渔船的马力,聊海鲜市场价格,偶尔也聊家里老人看病的事。
这些男人偏爱的黄骅巷弄,其实藏着套相处哲学。修车铺里,谁家老人住院了,马上有人介绍认识的医生;大排档上,谁生意周转不灵,第二天就能凑出应急钱。这种默契不需要签合同,全靠在巷子里日积月累的交情。王师傅的渔船需要人手时,在巷口喊一嗓子,马上有五六个人应声——都是平时在巷子里喝茶的邻居。
黄骅港吹来的风,总把这些巷子熏得潮乎乎的。电线杆上晾着渔网,墙边靠着一排自行车,这些看似杂乱的细节,构成了巷子独特的生活节奏。晚上九点,修车铺的收音机还在放评书,大排档的炒锅哐当作响。偶尔有晚归的母亲牵着孩子走过,男人们会自觉把烟掐掉,把路让得更宽些。
现在的黄骅盖起很多新楼,但这些小巷依然热闹。你说它们破旧吗?确实不新潮。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角落,承载着黄骅男人卸下疲惫的真实状态。他们在这里交换信息,互相搭把手,或者单纯发发呆。海生有句话说得实在:“大酒店亮堂,但说话有回声。在我这儿,说什么都像被海绵吸走了,踏实。”
巷子口的杂货店老板娘最懂这些老主顾。夏天冰着啤酒,冬天温着黄酒,永远备着创可贴和止痛膏。她不用问就知道谁爱抽什么烟,谁对花生过敏。这种细碎的了解,比任何会员系统都精准。有时候男人和媳妇吵架了,来店里买烟,她会多塞一包花生米:“回去下酒,别置气。”
黄昏时分,巷子迎来最热闹的时刻。修车铺的敲打声,大排档的炒菜声,杂货店的收音机声,还有男人们互相打招呼的声音,交织成独特的巷弄交响曲。刚靠岸的渔民提着海鲜走来,身上还带着深海的气息;工地回来的工人衣服沾着水泥点,却都带着相似的笑容。在这些男人偏爱的黄骅巷弄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