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50元叁次通话初中生
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对吧?一个初中生,五十块钱,叁小时电话。我第一次听说时也愣了下,这年头谁还按小时计费打电话啊?
小城故事多,鹤岗这座北方小城总是藏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生活片段。那天下午,我在街角便利店门口听见两个穿校服的男生聊天。“你攒够没?还差二十。”“快了,等周末帮我妈看店就行。”凑近一问才知道,他们说的是那个五十元打叁小时电话的事儿。
藏在电话卡里的秘密
原来,这是他们学校附近报刊亭老板想出来的主意。五十块钱买张特制电话卡,能打满叁小时长途。对这些初中生来说,这可是个大便宜。现在随便视频通话几分钟流量费都不止这个数,更何况是实打实的叁小时语音通话。
我问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孩:“这么长时间,都打给谁啊?”他挠挠头笑了:“我打给我爸,他在南方打工。平时微信视频总觉得说不了几句,但这个电话好像不一样。”
确实不一样。没有流量不足的提示音,没有突然弹出的消息干扰,就是安安静静地说说话。另一个比较活泼的男生插嘴:“我分叁次打,每次一小时。跟我姥姥聊,她耳朵背,用老年机听得最清楚。”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家里装固定电话那会儿,也是掐着时间给远方的亲戚打电话。现在网络发达了,反而很难找到那种专注通话的感觉。
报刊亭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大爷,他告诉我这个点子纯属偶然。有次听见学生抱怨流量贵,长途电话更贵,他就去电信公司问了问,搞定了这种特制卡。“孩子们需要这个,”他慢悠悠地说,“不是所有话都适合在微信群里头说。”
想想也是,有些话确实需要藏在电话里悄悄说。成长的烦恼,心里的小秘密,或者就是单纯想听听远方亲人的声音。
那个戴眼镜的男孩后来告诉我,他上周用这张卡给他爸打电话,居然聊满了叁小时。“从没跟我爸说过这么多话,”他说,“平时视频就问问成绩,但这次我们聊了篮球,聊了他工地的工友,还聊了我妈最近学会做的新菜。”
五十块钱,对初中生来说不是小数目。可能要省下好几顿早餐,或者帮忙做家务才能攒够。但看他们拿着电话卡时脸上的表情,你会觉得这钱花得值。
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碎片化的沟通,微信上你一句我一句,很难有完整的交流。反倒是这种老式的长途电话,让人不得不把话想清楚了再说,把天聊透了再挂。
那个活泼的男生说他分叁次打完电话是有原因的。“第一次跟姥姥聊日常,第二次问她年轻时的事,第叁次说我自己的事。”他神秘地笑笑,“这样每次都有新话题。”
这让我有点惊讶,现在的小孩比我们想象中更懂得经营感情。他们不是不会沟通,只是需要合适的工具和方式。
报刊亭大爷说,这种卡最近卖得不错,不少学生成了回头客。有的甚至几个同学合买一张,轮流打给在外地的家人。“看着他们抱着电话说得眉飞色舞的样子,我就觉得这事儿做对了。”
想想也挺有意思,在5骋时代,最打动人的通讯方式居然返璞归真,回到了最原始的语音通话。没有美颜滤镜,没有表情包,就是纯粹的声音和话语。
那天离开时,我又看见几个学生在报刊亭前排队。他们手里攥着零钱,讨论着要打给谁,要聊什么。那场景,莫名让人心里一暖。
或许在某个周末的下午,你路过鹤岗的某条小街,也能看见这样的画面:一个初中生,靠着墙根,握着电话,脸上带着笑,正在完成他那五十分钟叁次通话中的某一次。那通电话里,装的都是成长的重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