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学生喝茶兼职,课余茶座勤工俭学
最近在校园里,总能听见同学们讨论课余兼职的事儿。隔壁宿舍的小王上周神神秘秘地跟我说,他找到个挺特别的活儿——在茶座当服务生。我当时就好奇了,这大连学生喝茶兼职到底是个什么情况?趁着周末,我也跟着他去看了看。
那家茶座离学校不远,藏在一条梧桐树掩映的老街上。推门进去,风铃叮当作响,满屋子都是淡淡的茶香。老板是位戴眼镜的年轻人,正不慌不忙地擦拭茶具。听说我们是来咨询兼职的,他笑着递来两杯温热的桂花乌龙:“别紧张,先尝尝这个。”
茶香里的青春身影
小王穿上深蓝色围裙,开始学习辨认各种茶叶。他告诉我,最开始以为端茶送水很简单,真做起来才发现门道不少。比如冲泡龙井要85度的水,普洱则需要滚烫的沸水;给客人递茶时杯柄要朝右,添水要从客人的左手边上前。这些细节,都是老板手把手教的。
茶座里还有其他几个兼职的同学。有个文学院的女孩子特别厉害,能根据客人心情推荐合适的茶饮。她说这份课余茶座勤工俭学让她学会了察言观色,这比课堂上学的知识更生动。另一个理工科的男生则琢磨出一套提高效率的方法,把点单、送餐、结账的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坐在角落写作业的时候,我忽然觉得这样的兼职挺有意思。它不像在餐厅打工那样忙得脚不沾地,也不像发传单那样枯燥。茶座里总是安安静静的,偶尔有轻声交谈和瓷器碰撞的清脆声响,倒像个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地方。
茶杯中的人生课程
老板休息时喜欢和我们聊天。他说自己大学毕业也迷茫过,后来开了这家茶座,就是想让年轻人有个能慢下来的地方。他从不把兼职的同学当成普通服务员,反而鼓励大家把这里当成社会实践的课堂。
确实,这份大连学生喝茶兼职带给小王的变化挺明显的。以前他毛毛躁躁的,现在泡茶时能安静地等待茶叶慢慢舒展,整个人都沉稳了不少。有次遇到挑剔的客人,他居然能耐心地换了叁次茶,直到客人满意为止——这要放在以前,他早就不耐烦了。
茶座的玻璃柜里放着各式茶叶罐,碧螺春、铁观音、正山小种……每款茶都有不同的性格,就像来来往往的客人。慢慢地,我们都学会了从茶叶的浮沉中读懂些道理,从客人的故事里看见更广阔的世界。
窗外梧桐叶沙沙响着,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画出斑驳的光影。吧台后,小王正专注地用量杯控制水温,侧脸在蒸汽中显得有些朦胧。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他选择这里的原因——在这方小小的茶空间里,我们不仅赚取了生活费,更找到了学习与生活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。
夜幕降临,茶座的灯笼亮起温暖的光。小王送走最后一位客人,开始清点今天的收入。他笑着说,这个月的生活费又有着落了。但我们心里都清楚,这份课余茶座勤工俭学给予我们的,远不止钱包里的那些钞票。它像一杯恰到好处的茶,初尝略带青涩,细品之后,唇齿间留下的都是值得回味的甘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