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乡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宁乡初中生50元一小时邀约小孩
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纳闷的。前段时间在本地一些群里,忽然看到有人在传“宁乡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的消息,乍一看还以为是啥家教广告,仔细琢磨又觉得味儿不对。
我老家隔壁张婶前两天还跟我念叨,说她上初中的孙子最近老抱着手机嘀嘀咕咕,问他在干嘛,孩子支支吾吾说是在找“陪玩”。张婶心想现在孩子真会玩,找个同学还要花钱?结果一看聊天记录,哟,还真是明码标价,五十块钱一个小时。
这事儿吧,越想越觉得里头有文章。你说要是正经家教吧,初中生教小学生写作业,这个价有点低了;要是纯陪玩吧,现在哪个家长舍得让孩子花这个钱?我特意问了几个当老师的朋友,他们说最近确实有些初中生在搞这种“宁乡初中生50元一小时邀约小孩”的活动,美其名曰“社交陪伴”。
这事儿到底靠谱不
隔壁楼李姐就遇到过这么档子事。她家娃上五年级,非缠着要找个初中生哥哥陪打游戏,说同学们都这么玩。李姐留了个心眼,偷偷去看了次他们见面,结果发现那个初中生压根没带孩子学习,就是在商场游戏厅泡了一下午。
其实站在家长角度想想,现在双职工家庭多,孩子放学没人陪是个现实问题。要是真能找到靠谱的大孩子带着写作业、做运动,花点钱也值。但关键是怎么确保安全?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真能起到正面作用?这些问题都没个准话。
我邻居家那个初叁的明明倒是说实话了:“有些同学就是看中这个来钱快,比发传单轻松多了。”这话听着实在,但也让人担心——要是纯粹为了赚零花钱,能对小孩子负责吗?
现在这种“宁乡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的现象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。往好了想,是孩子们自己摸索出的社会实践;往坏了想,这里面缺乏监管,容易出问题。有个在社区工作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最近接到好几起投诉,都是因为这种私下约定闹出的矛盾。
说到底啊,孩子们有尝试接触社会的想法是好事,但得有个章法。要是能通过学校或者社区来组织,让靠谱的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后参与志愿服务,既安全又有意义,说不定还能申请个社会实践学分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现在孩子确实比我们那会儿机灵。我们小时候顶多想着摆个地摊卖旧玩具,现在都能想到“社交陪伴”这种概念了。只是这“宁乡初中生50元一小时邀约小孩”的事儿,终究还是得有个规范才好。
昨天路过小区广场,还真看见两个半大孩子带着个小学生在打羽毛球,旁边站着孩子的奶奶。老人家笑眯眯地说:“总比娃一个人关家里强。”这倒也是,要是真能这样光明正大地在家长眼皮底下活动,倒也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。
这事儿给我最大的感触是,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地接触市场经济概念了。五十块钱在他们眼里可能不只是零花钱,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。只是这种价值,该如何正确引导,确实值得我们多想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