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海品茶自带工作室,滨海茶艺自备茶室
沿着海岸线慢慢开,海风裹着咸味灌进车窗。朋友突然指着远处一栋小白楼:“就那儿!听说能自己带茶叶过去泡。”拐进小路才看清,这是个藏在渔村深处的临海品茶自带工作室。老板娘正蹲在门口挑拣铁观音,竹筛抖动的沙沙声和海浪声混在一起。
二楼整面落地窗像巨幅画框,把碧海青天框了进去。我们取出随身带的凤凰单丛,她拎来黑陶茶壶:“水温正好九十度。”真没见过这么随性的茶馆——墙角堆着客人寄存的紫砂罐,书架塞着翻毛边的茶谱,还有个玻璃罐装着不同年份的普洱饼子。
茶香海韵两相宜
白瓷杯里浮起兰花香,朋友突然笑说:“这可比在城里茶室自在多了。”确实,没有穿着唐装的服务生盯着你表演茶道,没有标着天价的菜单。旁边那桌老大爷直接掏出保温杯装的寿眉,就着浪花声下象棋。
老板娘擦着杯子过来聊天:“总有人问为什么让客人自带茶叶。”她指指窗外赶海的渔民,“就像他们,自家渔船捞到什么就吃什么。”有个常客每次来都带不同茶样,上个月竟抱来泡陈年水仙,整层楼香得让人走不动道。
茶过叁巡,夕阳把海面染成橙红色。我们又驱车二十公里找到另一家滨海茶艺自备茶室——这次是建在礁石上的玻璃房子。潮水拍打桩基的震动隐隐传到脚底,店主在展示柜里摆着二十多种矿泉水:“不同水质配不同茶,要试试山泉水泡龙井吗?”
穿人字拖的姑娘抱着茶盒推门进来,熟门熟路接通电陶炉。她说每周未都要来这儿看潮汐表订位子,手机里存着各地茶农微信。当我们聊起某款岩茶的枞味,她眼睛一亮:“你也喝得出来?我专门跑去武夷山找的!”
玻璃窗外,晚归的渔船亮起星星点点的灯。手里这杯茶仿佛装着整片海,轻轻一晃就有粼粼波光。原来喝茶未必需要繁文缛节,就像海风从不遵循什么章法。
月亮升起来时,我们沿着沙滩慢慢走。鞋里灌进细沙,装茶叶的锡罐在兜里叮当响。这种带着心头好奔赴山海的感觉,或许比品茶本身更让人着迷。下次要记得带上那包在柜子里藏了叁年的白毫银针,让海上的月光也尝尝它的清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