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河口品茶喝茶工作室,老河口茶道品茗工作室
最近路过解放路时,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老河口品茶喝茶工作室,墨色牌匾上刻着"清韵茶舍"四个字。木格窗里透出暖黄灯光,隔着玻璃都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。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茶馆听戏的日子,现在这样的地方可不多见了。
推门进去,穿棉麻衫的茶艺师正在给客人冲泡凤凰单丛。她不急着注水,先用茶拨轻轻拨动茶叶,笑着对客人说:"您听,这是乌龙茶在唱歌呢。"原来干燥的茶叶碰到紫砂壶内壁,会发出沙沙的脆响。这个细节让我忽然觉得,喝茶这件事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主理人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,他说开这个工作室纯粹是因为自己爱喝茶。"现在大家总习惯用纸杯泡茶,其实每个步骤都藏着讲究。就像我们老河口的水,硬度适中,特别适合泡滇红。"他边说边展示如何温杯烫盏,手腕悬提时,水柱在茶具间划出优美的弧线。
坐在我对面的王阿姨是这里的常客,她最喜欢周末下午来待两小时。"比窝在家里刷手机强多啦!在这儿能闻到真正的茶香,不是茶包那种香精味。"她小心端起建盏,先观茶汤金圈,再嗅杯底留香,整套动作行云流水。她说在这学会了区分"兰花香"和"蜜兰香",虽然女儿总笑她太过讲究。
茶叶背后的故事
上周叁的茶艺课上,茶艺师小陈拿出两个盖碗:"左边是机器采摘的英德红茶,右边是手工采摘的,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?"仔细瞧才发现,手工茶条索更完整,还能看见些细小的茶毫。小陈说这些茶毫富含氨基酸,正是鲜味的来源。听着她讲茶农凌晨采露水茶的故事,突然觉得手里这杯茶有了温度。
常来喝茶的书法老师老周有个习惯,总带着他的紫砂壶来。"这壶跟了我十年,现在空壶都带着茶香。"他最近在教几个年轻人养壶,说养的不是壶,是心性。有个小伙子最初连盖碗都拿不稳,现在居然能精准控制出汤时间,果然专注做件事的时候,人就会安静下来。
暮色渐浓时,工作室亮起纸灯笼。这时候来喝茶的多是刚下班的年轻人,他们不要花样繁多的调饮茶,就点朴实的正山小种。在茶香里卸下疲惫,偶尔交流些茶叶知识,或是安静地看本书。玻璃门上渐渐起雾,把街市的喧嚣隔在另一个世界。
现在每次路过这条巷子,都会望一眼那盏暖灯。想起茶艺师说过的话:"我们老河口茶道品茗工作室啊,就是想留给城市一个可以慢慢呼吸的角落。"或许在速溶咖啡当道的时代,更需要这样地方提醒我们:有些美好,值得花费时间去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