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州做服务的小巷子,霍州小巷服务点
在霍州老城区转悠,你总能发现一些不起眼的小巷子。这些巷子窄窄的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砖瓦房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。要不是门口挂着小招牌,你很可能就径直走过去了。这就是霍州做服务的小巷子,藏着不少老百姓日常离不开的服务点。
记得第一次去找巷子里的王师傅修鞋,我还在巷口犹豫了半天。往里探头一看,王师傅正坐在小马扎上敲敲打打,旁边堆着待修的鞋子。“进来嘛,站门口干啥?”他头都没抬,手里的活计一点没停。我这才发现,这条看似安静的巷子,其实热闹着呢——右边是改衣服的铺子,左边是配钥匙的小摊,再往里走还能闻到茶叶蛋的香味。
巷子里的手艺人都成了老熟人
住在附近的人,谁不知道巷子里的李大姐改衣服是一把好手?她那个裁缝铺也就五六平米,却塞下了缝纫机、锁边机和一大堆布料。昨天我拿着裤脚太长的裤子去找她,她瞅一眼就说:“小伙子,现在不流行那么长的啦,给你修到脚踝上面一点点,保准精神。”这话说的,比商场导购实在多了。
修鞋的王师傅更是个有意思的人。每回找他修鞋,他总要跟你唠上几句。“这鞋底磨偏了,你走路有点外八字啊。”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。他修鞋不像别处随便粘个底完事,非要先把旧底子清理干净,再用他那台老机器一点点缝合。等着修鞋的工夫,我常看见老街坊把鞋子放在他这儿,说句“老王,老规矩”,转身就去买菜了。这种信任,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建立的。
要说这霍州小巷服务点最让人怀念的,还是那股子人情味。夏天路过,改衣服的李大姐会招呼你进来喝口凉茶;冬天修鞋,王师傅会往你手里塞个暖手宝。他们记得每个老主顾的喜好,知道张阿姨喜欢把裤腰放多少,晓得刘大爷的鞋总要加厚后跟。这种细枝末节的了解,让冷冰冰的生意变成了暖融融的交情。
现在城里到处是连锁店,扫码下单,东西修好直接快递回家。方便是方便,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大概就是少了那份面对面交流的温度吧。在霍州做服务的小巷子里,你能看着师傅一针一线地忙活,能和他商量着怎么改更合适,甚至能学到点小窍门——比如运动鞋怎么系带不容易松,西装扣子怎么钉才牢固。
有时候想想,这些藏在巷子里的服务点,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看着不起眼,却实实在在地链接着千家万户的生活。它们可能没有光鲜的门面,也没有花哨的广告,靠的就是手艺和信誉。老街坊们认准了这里,新顾客慢慢也成了回头客。
前两天又去了趟霍州小巷服务点,发现王师傅带了个小徒弟。“得把手艺传下去啊,”他一边教徒弟怎么上线,一边跟我说,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干这个,但总得有人会修鞋不是?”看着那一老一少在巷子里忙活,我突然觉得,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巷子,其实守护着一种很珍贵的东西——那种专注于一门手艺的匠心,还有邻里之间互相信任的温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