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锦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低价通话叁小时
那个周末的意外发现
上周末去表姐家吃饭,正好碰上她儿子小磊在客厅打电话。这孩子举着手机说了快一个小时,挂断后还笑眯眯的。我随口问了句:“和同学聊这么开心,话费不要钱啊?”小磊神秘地眨眨眼:“姨,你还不知道吧?我们班现在都用富锦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套餐,划算着呢!”
说真的,我当时第一反应是——现在的初中生都这么会精打细算了吗?在我印象里,他们这年纪的孩子应该对钱没什么概念才对。可小磊给我算了一笔账:平时打电话每分钟两毛钱,和同学讨论作业、约打球,随便聊聊半小时就没了。可现在这个学生低价通话叁小时套餐,平摊下来每分钟还不到叁毛钱。
后来我特意问了问在电信公司工作的朋友。他说这种套餐确实存在,主要面向学生群体。现在的孩子社交需求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——周末组队打游戏要语音,班级活动要协调时间,甚至放学路上都会打个电话边聊边回家。有时候想想,我们当年要是也有这么实惠的套餐,大概也不会被爸妈唠叨电话费太贵了。
不过最让我意外的,是孩子们对这个套餐的创造性使用。小磊班上有个学习小组,每周五晚上都会通过电话会议功能一起复习。叁个孩子摊下来每人还不到二十块钱,就能讨论两个小时的数学题。这比请家教可便宜多了,而且同学之间讲解题目更容易理解。
我邻居家的女孩小雨更是把这个套餐用出了新花样。她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,每天放学就打电话给班主任练习。老师在那头听发音、挑毛病,她在电话这头反复调整。这么练了半个月,最后拿了个市级二等奖。她妈妈笑着说,这五十块钱花得比什么辅导班都值。
当然也有人担心,让孩子随便打电话会不会影响学习?其实观察下来我发现,孩子们自有分寸。小磊说他们班用这个套餐的同学,大多是用来约体育课搭档、商量黑板报设计这些正经事。偶尔闲聊也不会没完没了——毕竟叁小时看着多,真要天天聊也是不够用的。
说到这个富锦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倒让我想起现在孩子的生活方式。他们似乎更懂得怎么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多的事。五十块钱对我们大人来说可能就是一餐外卖,但在他们手里,却变成了维系友情、促进学习、丰富课余的魔法卡片。
前几天路过学校门口,听见两个男生边走边商量:“明天放学打给你,把今天老师讲的物理题再说说。”另一个晃了晃手机:“放心,我套餐里还剩好多分钟呢。”看来这种学生低价通话叁小时的服务,确实成了他们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。
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想。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,与其禁止孩子用手机,不如像这样提供合适的通讯产物。既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,又不会给家庭造成太大负担。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管理通话时间,把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。
说到管理时间,小磊最近还发明了个“叁段式”通话法:第一段和同学对作业答案,第二段讨论周末去哪玩,第叁段随便聊聊天。他说这样既不会耽误正事,又能放松心情。你看,孩子们总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长大。
如今再看这个看似普通的电话套餐,它已经不单单是省话费那么简单。某种程度上,它成了孩子们学习规划、与人交往的小小试验场。如何在有限的叁小时内完成想做的事,怎么平衡学习和娱乐,这些不都是我们大人每天都在面对的课题吗?
窗外又传来放学的喧闹声,几个学生边走边举着手机说说笑笑。我想,他们中间大概也有人正在使用那个备受青睐的套餐吧。五十元买来的不只是通话时间,更是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联络网,以及慢慢学会合理分配资源的那份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