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学院外援女,黄山学院外聘女教师
最近校园里有个话题挺热乎的,就是咱们黄山学院的外援女教师。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我隔壁班的艺术鉴赏课来了位新老师,第一堂课就带着学生在银杏树下写生,把西方油画技法和中国山水意境揉在一块儿教。
这位老师是学校通过"人才引进绿色通道"特聘的,据说在意大利办过个人画展。有次课间我凑巧听见她和系主任聊天,才知道她放弃北上广的工作室来我们这儿,是因为被徽州民居的瓦当纹样迷住了。她说这些青砖小瓦里藏着现代设计课里学不到的构图智慧。
当新思维遇上老传统
你们发现没有?这些外聘教师特别擅长"跨界"。比如经济管理学院去年请的那位德国老师,硬是把黄山毛峰的茶叶销售数据做成了数学建模案例。她带着学生跑遍周边茶农家里,用二维码技术帮茶厂搭建溯源系统,现在连村里老茶农都能脱口而出"品牌溢价"这样的专业词。
不过要说最让我感触的,还是文学院那位从报社退休返聘的教授。她总带着学生蹲在徽州古城墙边上,记录摊贩们的吆喝声。有次她感冒嗓子哑了,竟让同学们用黄梅戏曲调改编现代广告文案,那堂课上得跟综艺现场似的。
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些外援教师有个共同点——他们特别懂得把书本里的知识点"种"在现实土壤里。就像校体育馆新来的篮球教练,原是省队退役运动员,她居然用黄山松的生长规律来解释团队配合,说什么"枝条各自伸展却共享同一根系"。
当然啦,新鲜血液注入时总会泛起些涟漪。记得有次听建筑系的学弟说,他们那位从新加坡请来的客座教授,非要让学生用3顿打印技术复原徽派马头墙。当时几位老匠人直摆手,可当看到树脂材料精准复刻出砖雕的"渔樵耕读"图案时,老师傅们反倒拉着年轻人讨论起传统工艺数字化的事儿。
说来也巧,上周我在图书馆偶遇音乐系的外聘声乐老师,她正带着学生研究徽州民歌的发音技巧。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她翻谱的手指上,那些流传百年的《采茶歌》经过科学发声改造,居然在保留乡土味的同时变得更圆润了。这让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"外援"带来的不仅是新知识,更是观察世界的新视角。
黄昏时分路过美术楼,又看见那位外援女教师在露台侍弄盆栽。她刚完成的《新安山水长卷》里,既有水墨韵味又带着些许岩彩的厚重感。或许教育的本质就是这样——不同来源的活水在校园里交汇,最终滋养出更丰富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