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辽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深处的150元情缘
这条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侧身而过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我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遇见王阿姨的,她正坐在自家门槛上择豆角,身后的老屋门楣上还贴着褪色的春联。
"150块能做什么?"王阿姨把豆角掐成小段,"在城里啊,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。可在这巷子里,能租一间房住一个月。"她的手指向巷子深处,那儿有扇漆皮斑驳的木门。
巷子里的租客
小顾就是那扇门后的租客。叁年前他揣着五百块钱来到双辽,在巷子最深处租下了这间月租150的小屋。屋子只有十平米,但推开窗就能碰到邻家的牵牛花。他说当初选择这里,是因为巷口卖豆腐脑的大爷总多给他加一勺卤汁。
李姑娘住在巷子中段,同样的租金,她的窗外有棵老槐树。她是在一个清晨注意到小顾的——那个总是低着头匆匆走过的年轻人,鞋带散了都不知道。直到某天暴雨,她看见小顾蹲在巷口,小心翼翼地把流浪猫崽子揣进怀里带回家。
爱情这东西啊,往往就藏在150元租来的小屋里悄悄发芽。小顾开始绕远路从李姑娘窗下经过,李姑娘会在槐花盛开时,偷偷在他窗台放一包晒干的花茶。
150元的情缘
巷子里的人都看在眼里,但谁也不说破。卖豆腐脑的大爷会特意留两碗热的,修自行车的大叔总是"恰好"有多余的电影票。在这条巷子,150元不只是一间房的价钱,更像是一把钥匙,打开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那扇门。
转折发生在去年冬天。小顾工作的工厂倒闭了,他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。临走前夜,李姑娘敲响了他的门,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。"巷尾张奶奶包的,"她说,"她让我告诉你,隔壁五金店在招学徒。"
那晚他们坐在门槛上聊到很晚,说起巷子里那些150元租来的小屋里发生的故事:东头那对老夫妻,五十年前就是在这条巷子相识;西边那个开理发店的姐姐,靠150元起步的店面供弟弟读完了大学。
现在小顾和李姑娘还住在巷子里,一个在五金店当上了师傅,一个在小学代课。他们的小屋依然月租150,窗外依然有牵牛花和老槐树。王阿姨说,这条巷子啊,最贵的不是房子,是这份千金难买的人情味儿。
雨停了,夕阳把巷子染成暖金色。我离开时回头望去,那扇漆皮斑驳的木门开着,飘出饭菜的香气。这条用150元编织情缘的小巷,明天又会续写新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