蛟河学生品茶工作室,蛟河学子茶艺工作室
走进蛟河学生品茶工作室,最先闻到的是那股若有若无的茶香。几个学生正围坐在长桌旁,盯着茶艺师手里的白瓷盖碗。水汽袅袅上升,有人小声问:"这泡乌拉街绿茶,是不是比上次的更鲜?"旁边的女生接过茶杯先闻了闻,眼睛突然亮起来:"真的!像刚摘的树叶味道。"
茶艺师笑着点头,手指轻点茶盘:"咱们蛟河产的茶,最妙的就是这股山野气。你们尝出来了吗?水要刚冒泡就行,太烫反而把香气闷坏了。"
从茶罐到茶桌的距离
你可能想不到,这个蛟河学生品茶工作室最开始只是个兴趣小组。去年秋天,几个学生在校外茶庄喝了杯金骏眉,回来就琢磨:咱们蛟河明明有特色茶,为什么年轻人总觉得喝茶是老辈人的事?他们凑钱买了套简易茶具,在宿舍楼活动室摆了张旧桌子——这就成了第一个"茶席"。
现在工作室搬到了教学楼旁边的独立空间,每周都有新面孔加入。有个计算机系的男生告诉我,他原本只喝碳酸饮料,第一次来这里尝到冷泡茶,发现原来茶可以这么清甜。"比超市买的瓶装茶好喝多了,"他晃着玻璃杯里的茶叶,"自己泡的,味道特别鲜活。"
负责茶具管理的文学院女生说,她们最近在收集东北各地的传统茶器。上个周末还去了趟农贸市场,淘到两个质朴的粗陶茶杯。"不像瓷杯那么精致,但握在手里温温的,让人觉得踏实。"
茶香里的年轻人
傍晚五点多,工作室渐渐热闹起来。有人带着作业本来,泡上茶就开始写论文;也有刚打完球的男生,满头大汗地坐在角落喝大麦茶。最里间的长桌旁,七八个人正在比对两种黄茶的区别——这是他们自发组织的"茶叶盲品会"。
"刚开始大家都分不清乌龙茶和红茶,"工作室创始人之一,现在读大叁的李同学回忆,"现在有人能喝出不同山头的味道差异了。上学期我们还去了趟茶山,跟着采茶工清晨五点就上山,手指都被茶叶染绿了。"
茶具清洗区传来轻轻的碰撞声。两个学生边洗茶杯边聊天:"你说咱们毕业前,能尝遍吉林省的茶吗?""至少把长白山周边的都尝遍,我听说抚松那边有种野茶,夏天摘来晾干,冬天泡着喝特别暖。"
窗外暮色渐浓,茶台前的学生们换了一拨又一拨。有个女孩安静地练习茶艺,手腕悬得很稳,水流始终不断。她说这是第叁次练习这个手法:"还是不够流畅,但比上周好多了。"
在蛟河学子茶艺工作室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。茶不再是书本里的古老文化,而是变成长桌上升起的热气,是同学们争论茶叶滋味时的笑脸,是某个午后突然尝懂了一种味道的惊喜。这些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,让茶香飘进了校园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