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州品茶上课微信,湖州茶艺学习交流群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在问,想学点正经茶艺该去哪儿找组织。说实话,我之前也犯过难——报培训班太正式,自己看书又看不进去。后来偶然扫了个二维码,这事儿才算有了眉目。
藏在微信里的茶香
那天在湖州衣裳街的茶馆歇脚,听见邻桌两位阿姨聊得热闹。穿青瓷色旗袍的那位说:“我们那个湖州品茶上课微信群昨天请了茶艺师开直播,光是凤凰单丛的蜜兰香就讲了半小时。”旁边戴珍珠项链的阿姨接话:“可不是嘛,我跟着群公告买了同款盖碗,现在泡茶顺手多了。”
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不正是我找了好久的学习门路么?厚着脸皮凑过去打听,人家热情地推给我个名片。群名叫“莫干山下习茶人”,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。
群主是位退休的评茶师,每周叁晚八点雷打不动开课。有次讲龙井的采摘,他发来段视频:清晨五点的茶山雾气缭绕,采茶阿姨的手指在芽尖间翻飞。“看这片‘雀舌’,得在露水干透前采完,迟半个时辰就散香了。”他说话带着湖州方言的糯劲儿,把杀青时的“抖、搭、压”比作炒青菜,听得我直咽口水。
茶盏里的人间烟火
这个湖州茶艺学习交流群最妙的是不端着。有次新人问:“叁百块的紫砂壶和叁十块的玻璃壶有啥区别?”立马跳出七八条语音。做建材生意的王哥说:“好比穿布鞋和皮鞋,走路都成,但脚感不同。”开民宿的林姐更实在:“玻璃壶看茶叶跳舞才有趣呢!”后来那新人买了把玻璃壶,天天在群里晒她的“茶叶芭蕾”。
去年谷雨前后,群里组织去顾渚山认茶。沉姐带着她特制的茶点心——用安吉白茶粉和的青团,蒸好后碧莹莹的透着竹香。我们坐在溪水边,用刚学的“叁才杯”泡法冲开紫笋茶。茶汤在白瓷杯里转出金圈,山风把茶香和笑声都揉在了一起。
现在群里正在筹备中秋茶会,管钢琴培训的小周说要弹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,开烘焙店的燕子打算做流心月饼配老白茶。我嘛,准备把跟着群视频学的插花搬出来——菖蒲配文竹,往茶席角落那么一搁,应该不会给咱们群丢份儿。
昨天看见新入群的90后茶艺师发了段绕口令:“烫壶温杯是高定前戏,关公巡城是雨露均沾,韩信点兵是颗粒归仓...”底下瞬间刷了二十多个大拇指。想起我刚进群时连盖碗都拿不稳的窘样,忍不住笑了。这哪是在学茶呀,分明是给平淡日子添了些活色生香的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