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邻近学子随时服务
这几天在临江大学城附近的小区群里,突然被一个消息刷屏了:“临江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”——后面还附带着各种服务项目,从帮忙取快递、辅导功课,到临时顶班看店,五花八门什么都接。
说真的,刚看到时我还觉得挺新鲜。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说的“跑腿儿”嘛,只不过现在的大学生把这活儿给正规化了。我邻居张阿姨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她家闺女上初叁,数学老是跟不上。那天她在群里试着发了条信息,结果不到十分钟,就有个临江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小陈接了单。
一次意外的尝试
小陈来的那天我还记得,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校服,肩膀上挎着个沉甸甸的书包。他给张阿姨闺女补了两个小时的课,临走时还留了份手写的重点题型。“阿姨,这是我自己整理的,让她照着这个练就行。”张阿姨后来逢人就夸:“现在的大学生真不得了,既实在又靠谱。”
这事儿慢慢在小区里传开了。住在叁楼的李哥开了个小超市,有次店员临时请假,他也在群里发了需求。结果来了个商学院的学生,不光帮忙看店,还顺手把库存给盘点了一遍。“那孩子说他们在学校学过贰搁笔系统,给我提了好几条进货的建议,真是帮大忙了。”
不过最让我感慨的,还是上周末在菜市场遇到的情景。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奶奶站在路边,正打着电话:“对对,就是南门菜市场,帮我买叁斤排骨、两把青菜……”没过多久,就看到一个满头大汗的男生提着菜篮子跑过来。“奶奶,这是找您的零钱,需要我送您上楼吗?”
这些年轻的学子们,就像是城市里流动的毛细血管,把温暖和便利输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。你说他们只是为了那300块钱吗?我看不见得。有次和小陈聊天,他一边整理着辅导资料一边说:“既能帮到人,又能锻炼自己,比在宿舍打游戏强多了。”
现在走在临江的街道上,你偶尔能看到这些忙碌的身影——可能是抱着快递箱匆匆走过,可能是坐在便利店收银台后认真理货,也可能是耐心地给小朋友讲解作业题。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,诠释着什么是学以致用,什么是在实践中成长。
有时候我在想,或许这就是现代校园生活的一种延伸。课堂上的知识,通过这样的方式落地生根;而校园外的需求,也找到了最合适的解决途径。这种邻近学子随时服务的模式,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。
那天傍晚,我又在小区门口遇见小陈,他刚给六楼的老教授修好电脑下来。“其实就是个驱动程序的问题,”他擦擦汗笑着说,“教授非要给我加钱,我没要。都是邻居,能帮上忙就好。”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那个背着书包的背影,看起来格外踏实。
夜深了,小区群里的消息依然偶尔闪烁。某个窗口亮着的台灯下,可能正有个学生在整理明天的行程表。而这座城市里,需要帮助的人们知道,总有一群年轻人愿意伸出援手——带着青春的朝气,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