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水磨工作室喝茶,水磨坊茶室品茗时光
韩城水磨工作室喝茶
推开韩城水磨工作室那扇木门,时光仿佛一下子就慢了下来。空气中飘着若有似无的茶香,混着老木头的醇厚气息,让人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。这里没有咖啡馆的喧闹,只有石磨模型静静立在角落,墙上挂着几幅对于水磨历史的老照片,倒像是走进了某个老朋友的茶室。
穿着棉麻布衣的茶艺师小杨迎上来,笑着指了指临窗的位置:“今天阳光好,坐在那儿能听见后院的溪水声。”话音刚落,果真听见潺潺水声,和着偶尔传来的石碾转动声,有种奇妙的韵律感。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见过的水磨坊,那时候大人们总说“水磨功夫”,原来不单指耐心,更是一种与水相伴的智慧。
小杨端来一套素色陶壶,一边温杯一边聊起来:“我们这儿啊,好多客人第一次来都会问,水磨工作室为什么卖茶?其实老辈人都知道,水和茶从来不分家。”她拎起铜壶,热水冲进茶壶的刹那,白牡丹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,“您看这泡茶的水,就是从后山引下来的山泉,经过老水车带动石磨净化,水质特别软,最能激发出茶叶的本味。”
我捧着温暖的茶杯,看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。邻座有位老先生独自品茶,面前摊着本旧书,偶尔抬头望望窗外的水车。小杨悄声说:“这位老先生每周都来,说在这儿喝茶能想起年轻时在磨坊工作的父亲。”这话让我心里微微一动,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里的茶喝起来总觉得多了些什么——或许就是那些被水流带走的旧时光,都沉淀在这杯茶里了。
水磨坊茶室品茗时光
第二次去是个雨天。雨水顺着青瓦檐角串成珠帘,落在石槽里溅起细碎的水花。水磨坊茶室比平日更安静些,只有石磨规律的转动声和雨声交织着。小杨正在教几个年轻人辨认茶叶,看见我便笑着眨眨眼,示意我自己找地方坐。
我选了离水车最近的位置,能清楚看见水流如何推动木轮,带动室内的石磨缓缓旋转。这让我想起祖父说过,从前没有电力,人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智慧生活。现在虽然用不上水磨磨面了,可这份与水相处的哲学,却在这间茶室保留了下来。
“试试今天新到的凤凰单丛?”小杨不知何时过来,端来一套不同的茶具,“雨天最适合喝乌龙,茶汤暖身,茶香还能祛湿气。”她冲泡的手法很特别,先高冲再低斟,最后关公巡城般将茶汤均匀分入品茗杯。接过茶杯时,我注意到她手腕上戴着一串水磨石手串,每颗石头都磨得温润如玉。
茶汤入口的瞬间,杏花香在舌尖绽放,随之而来的是蜜糖般的回甘。奇怪的是,明明在室内,却仿佛能尝出山泉的清冽。这大概就是水磨坊茶室最神奇的地方——水的记忆通过石磨的转动,悄悄融进了每杯茶里。窗外雨声渐密,屋里茶香更浓,有个瞬间我甚至错觉,自己喝的不仅是茶,是流动的时光。
斜对角的八仙桌旁,几个茶客正在讨论韩城的老水磨坊该如何保护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说,他爷爷那辈全靠水磨加工粮食,现在虽然荒废了,但每次看到水车转动,就像看见祖先的智慧还在延续。这话引得众人都看向窗外的水车,陷入短暂的沉默。我突然理解了小杨说的“水磨工夫茶”——好茶需要耐心等待,就像水磨需要时间慢慢转动,急不得,也快不来。
雨停时已是黄昏,茶室里亮起暖黄的灯。小杨在收拾茶具,石磨还在不知疲倦地转动。我走出门,身上还带着茶香,耳边还响着水声。回头望去,那盏灯在水汽中晕开温暖的光晕,仿佛古老水磨坊在现代生活中点亮的一个注脚。下次该什么时候再来呢?也许就在某个突然想喝杯有故事的茶的午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