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兰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舒兰300元情感故事
那会儿我刚到舒兰,朋友神神秘秘地跟我说,火车站后边那条老街,藏着叁百块钱就能遇见的缘分。我当他是扯闲篇,直到在桥头碰见摆摊卖鞋垫的陈姨。
陈姨的摊位就支在电线杆底下,塑料布上整整齐齐码着手工纳的鞋垫。有个穿褪色工装的男人蹲在那儿挑,陈姨顺手把保温饭盒推过去:“趁热,青椒肉片,米饭在底下煨着呢。”男人闷头吃饭,陈姨就接着纳鞋垫,针脚密实得像在绣花。后来我才知道,这男人不是她丈夫,是在工地摔断腿的民工老张。陈姨每天给他带饭,只收叁百块一个月,说是菜钱。
这叁百块里有温度
老张搓着手说这哪够啊,陈姨总笑着岔开话头:“你当我缺你这点儿?就是多双筷子的事。”其实她那鞋垫五块钱一双,一天也卖不出几双。有回老张非要加钱,陈姨差点跟他急眼:“咱舒兰人讲的是情分,你当是买卖呢?”
街角修鞋的刘师傅跟我唠过,陈姨年轻时在纺织厂上班,后来厂子黄了,丈夫跟别人走了,就剩她带着闺女过。现在闺女在南方成了家,催她过去享福,她总说舍不得这条老街。“哪是舍不得街啊,”刘师傅敲着鞋掌,“是舍不得这些老街坊。”
入冬后下了场大雪,老张的腿疼得走不动道。陈姨天天把叁轮车蹬得吱呀响,准时把饭送到工棚。那天我见她手套都磨破了,热气从破洞里往外冒。老张过意不去,偷偷往她筐里塞了双新棉鞋,陈姨转头就把鞋钱算进了饭钱里,非要找给他。
开小超市的赵嫂说,这俩人一个比一个倔,可这份叁百块钱的情感故事,比电视剧还暖人心。老张的腿开春就能下地了,他跑去帮陈姨进货,重的纸箱全抢着搬。陈姨还是纳她的鞋垫,老张的饭盒里总会多个茶叶蛋,或者几片她腌的酱萝卜。
有天傍晚收摊,我看见老张从兜里掏出个银镯子,在陈姨跟前比划了半天也没敢递出去。陈姨假装没看见,把最后几双鞋垫码齐,轻声说了句:“明天炖排骨,你来早点。”老张嘿嘿笑着,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。
现在我常去陈姨摊上坐坐,买两双鞋垫。这舒兰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相濡以沫。他们从不说甜言蜜语,却把日子过成了最实在的牵挂。或许真正的感情就是这样,不在价钱高低,而在那碗总是温热的饭里,在那双磨破也不肯换的手套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