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玉喝茶上课群,昆玉茶艺学习交流圈
最近被朋友拉进了一个叫“昆玉喝茶上课群”的圈子,本来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,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大半年,还挺有意思的。
这个群最初是几个爱喝茶的邻居发起的,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昆玉茶艺学习交流圈。大家每周约一次,轮流做东,地点有时候在谁家的客厅,有时候在小区活动室,甚至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在公园的凉亭里摆开阵势。
不止是喝茶,更像是一种生活节奏
你可能觉得,不就是喝个茶嘛,能有什么门道?嘿,一开始我也这么想。但第一次参加活动就被“教育”了。主讲的王老师,是我们这群人里最懂茶的,他一边慢悠悠地烫着杯子,一边跟我们聊:“你看啊,这水不能直接砸在茶叶上,要沿着杯壁慢慢下去,这叫‘润物细无声’。” 我们几个新手就围在旁边,看得一愣一愣的。那种感觉,不像上课,更像是在看一场安静又专注的表演。
在这里,没人催你,也没人给你打分。大家就是泡上一壶茶,聊聊这茶的来历,说说自己这周遇到的趣事,或者干脆什么也不说,就安静地品一品。渐渐地我发现,每周的这半天,成了我给自己按下的一个暂停键。放下手机,忘掉那些没完没了的工作群消息,整个人都松快了下来。
我们这群人里,有退休的叔叔阿姨,有像我这样的上班族,甚至还有两个跟着爸妈来的小朋友。大家因为茶聚在一起,聊的却远不止是茶。李阿姨会分享她养花的经验,小张会吐槽他公司的奇葩规定,而那个叫妞妞的小女孩,总能因为分到一块茶点而开心得眼睛眯成一条缝。这个昆玉喝茶上课群,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个特别温暖的角落。
从“喝”到“品”的微妙变化
说起来挺神奇的,在这个昆玉茶艺学习交流圈里待久了,对茶的感觉真的会变。以前喝茶,就是个大茶杯,抓把茶叶,开水一冲完事,纯粹为了解渴。现在呢,虽然还谈不上多专业,但至少能分得清龙井的豆香、铁观音的兰花香,也能大概喝出不同水温和浸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了。
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尝一款老白茶。王老师说这茶存了快十年了。我小心地喝了一口,舌尖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润的甜,然后一种很沉稳的、带着点药香的滋味慢慢滑过喉咙。那种感觉,真的特别奇妙,很难用语言形容清楚。旁边一位茶友小声说:“这茶有‘故事’。” 我们都笑了,但心里都明白他想表达什么。
当然,我们也不是一直都这么“玄乎”。大部分时候,气氛都很轻松随意。谁要是不小心把茶具碰得叮当响,或者被烫得龇牙咧嘴,都会引来大家善意的笑声。有一次我学着用盖碗,手势不对,弄得满手都是水,狼狈得不行,一位大姐赶紧过来手把手地教我,那份热心肠,让人心里暖洋洋的。
现在,这个群已经成了我生活中挺重要的一部分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学茶的地方,更像是一个小小的避风港。在这里,时间好像走得慢了一些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一些。如果你也在昆玉附近,也对这种慢节奏的、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感兴趣,或许,你也可以试着找找属于你自己的那个“圈子”。它可能藏在一盏茶汤里,也可能,就在下一次不经意的相聚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