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东阳学生叁小时通话服务50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看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:“东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。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孩子乱花钱,仔细了解后发现居然是种挺特别的陪伴服务。
电话两端的温度
隔壁张姐家的孩子小雨就在做这个。小姑娘平时文文静静的,没想到会主动提出用这种方式接触社会。我问她这叁小时到底在聊什么,她捧着温水杯有点不好意思:“就是陪退休的王爷爷聊聊菜价,教他怎么用手机交水电费。有时候也给外地工作的叔叔读读本地新闻,他说听到乡音心里踏实。”
这让我想起老家独居的父亲。上次回去看他,手机里存着十几个我的未接来电,他说知道孩子们忙,就想听听电话里的等待音,感觉屋里有点人气。要是那时候也有这样的“东阳学生叁小时通话服务50元”,或许能让他少些孤单。
藏在时间里的价值
说起来50块钱现在能做什么?不够两个人看场电影,叫份好点的外卖还得凑满减。但换成叁个小时的真心陪伴,这笔账突然就变得不一样了。小雨的妈妈跟我说,有天晚上客户突然加价到100元,孩子反而拒绝了,说“说好是叁小时陪伴,不是拍卖时间”。这话从初中生嘴里说出来,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
现在满世界都在说时间管理、碎片化利用,可这些孩子偏偏愿意拿出整块时间,耐心听老人讲重复的故事,教他们发第一个表情包。菜市场刘奶奶自从学会了视频通话,现在每周都和国外留学的孙子face time,逢人就夸“多亏了那个50元3小时电话的小姑娘”。
有些家长刚开始觉得不务正业,后来发现孩子变得更会体谅人。小雨现在会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,说“知道赚钱不容易了”。更重要的是,她学会了怎么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相处,这份成长可不是试卷能测出来的。
住在临街的李老师退休前教语文,现在常约这种通话服务。他说这些孩子让他想起当年的学生,光是听他们说说学校里的新鲜事,感觉自己还和世界连着线。有次他感冒没接到定期通话,孩子连着打了叁个电话确认他安好,这种牵挂比什么都珍贵。
或许我们该重新看看身边这些年轻人了。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,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架起温暖的桥。下次听到“东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这样的消息,先别急着下判断,说不定里面藏着我们都没想明白的生活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