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上课喝茶辩辩群,北海学习交流饮茶群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挺有意思的群,叫“北海上课喝茶辩辩群”。刚开始我还纳闷,上课怎么还能喝茶?这组合也太跨界了吧。
抱着好奇心加了群,发现里面意外地热闹。每天都有不同主题的分享,从职场技能到生活美学,讲的人不端着,听的人也很放松。有人刚分享完笔笔罢技巧,转头就开始讨论哪种白茶适合夏天喝。
原来学习可以不那么严肃
说来也怪,在这种边学边聊的氛围里,知识反而记得更牢。上周群里聊时间管理,大家一边泡茶一边记笔记,有人突然说:“这不就是番茄工作法嘛,25分钟专注学习,5分钟歇口气喝茶。”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,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个理。
群主是个很有意思的人,他说建这个群的初衷很简单:“现在大家压力都大,我想找个地方,既能学点东西,又能像老朋友喝茶那样自在。”他们后来还建了个“北海学习交流饮茶群”,两个群互相补充,一个侧重知识分享,一个侧重休闲交流。
记得有次群里讨论读书方法,有个姐姐说得特别实在:“我以前看书总想着要记住多少,现在泡壶茶慢慢读,反而能品出味道来。”这话让我想了很久,学习或许本该这样,像喝茶一样需要慢慢品味。
群里最近在尝试“茶香夜读”,每周选个晚上,大家各自泡好茶,开着语音一起看书。偶尔有人读到精彩的段落会念出来,茶壶冒热气的声音偶尔从麦克风里传出来,那种感觉特别踏实。
其实想想,古人讲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,现在虽然时代变了,但那份围坐交流的温暖没变。只不过我们把场地搬到了线上,用新的方式延续着老传统。
这种模式能火起来,大概是因为它戳中了现代人的两个痛点:既想提升自己,又渴望真实的连接。在“北海上课喝茶辩辩群”里,你随时可以提问,也可以只是安静地听着,就像茶席上不想说话时就默默品茶那样自在。
有个做设计的群友说得妙:“在这里学东西像拼图,每次拿走自己需要的那块就好,不用把整幅图都背下来。”这种零存整取的学习方式,反而让知识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。
最近群里在筹备线下茶会,想找个周末把线上聊得来的朋友聚到一起。虽然具体方案还没定,但大家都挺期待。毕竟隔着屏幕聊了这么久,能面对面喝杯茶应该会是另一种感觉。
看着群里每天的新消息,我常想起小时候在老家,大人们边喝茶边聊天的场景。时代在变,交流的方式在变,但那种围坐在一起的亲切感,原来一直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