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火车站300一次,临江站服务一次300元
那天路过临江火车站,看到广场边上有个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,身旁立着块旧纸板,上面用毛笔写着几个大字:指路带路,一次十块。我正看着呢,旁边一位大爷直摇头,嘟囔了一句:“现在这钱可真不经花啊。要搁以前,火车站问个路哪用花钱?帮忙提个行李顶多收个叁五块。”这话倒让我想起前几天听老邻居聊起的一桩旧事。
老邻居说,大概是二十多年前吧,那时候临江火车站周边有个不成文的规矩——帮忙搬运行李、带路找车,统称“服务一次”,收费就是叁百块。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,差不多是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了。我头一回听说时也吓了一跳,嚯,临江火车站300一次,这是什么天价服务?
一个时代的特殊印记
仔细想想吧,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。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,很多外地人来咱们临江办事,大包小包的行李特别多。出了火车站,人生地不熟的,出租车也少,找个叁轮车都难。有些本地的“能人”就看准了这个机会,专门在火车站提供一条龙服务——从帮你扛行李,到领着你去汽车站买票,再到给你介绍靠谱的旅馆,全包了。这些服务明码标价,打包价就是叁百元。
你说贵吧,确实不便宜。但那时候的临江站服务一次300元,还真有人愿意掏这个钱。主要是图个省心啊,特别是那些带着贵重物品的生意人,或者是年纪大的旅客,花钱买个安心。有个老辈人跟我形容过,那时候的火车站就像个小型江湖,什么人都有,能找个靠谱的帮手,这钱花得值。
我认识一位现在做建材生意的李老板,他说九几年那会儿第一次来临江,就是花了这叁百块。两个大编织袋的工具,还有个装着样品的大箱子,靠自己根本挪不动。那个帮他的人不光把行李扛到了长途车站,还帮他跟售票员说了几句话,买到了最近一班车的票。“现在想想,那叁百块花得挺值当的,”李老板笑着说,“要是没他帮忙,我那天可能就得在火车站过夜了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服务的价格能固定在叁百块,也是挺有意思的现象。你说为什么不是两百,也不是四百,偏偏就是叁百呢?我琢磨着,这可能跟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。那时候叁百块钱,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,刚好在一个让人既觉得心疼,又能在急需时咬牙接受的区间。
时过境迁的变化
现在再去临江火车站,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。出租车排队等客,网约车随叫随到,手机地图一点,想去哪儿都清清楚楚。别说叁百块的服务了,就是十块钱的指路服务,现在也几乎没人问津。时代变了,这种老规矩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偶尔还能在火车站附近看到一些年纪大点的人,提供搬运行李的服务,不过价格已经亲民多了,根据行李多少和距离远近,几十块钱就能搞定。年轻人更喜欢用现代化的方式解决问题,手机础辫辫上一顿操作,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临江火车站300一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但这种服务背后的需求其实一直都在。只是形式变了,变得更规范、更透明了。现在火车站里就有官方的行李搬运服务,价格都是明码标价;问讯处的工作人员会耐心地回答各种问题;各种交通方式衔接得也越来越顺畅。
有时候我在想,这种变化挺好的。旅客不用再为这种事儿多花钱,也少了被坑的风险。而那些原来靠这个谋生的人,大多也找到了更稳定的工作。社会总是在进步的嘛,虽然偶尔会让人怀念过去的某些人情味,但总的来说,这种进步对大家都是好事。
现在偶尔听到有人提起“临江站服务一次300元”这回事,年轻人都会瞪大眼睛,觉得不可思议。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,这不过是生活的一个小片段,是临江火车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。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生活方式,回头看时,总会让人有些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