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州水磨工作室喝茶,霍州茶室水磨时光
推开那扇木门,时光仿佛就慢了下来。霍州水磨工作室喝茶这件事,说来也巧,还是上周叁老李带我来的。他当时神神秘秘地说要带我去个能让人“把心静下来”的地方,我还在琢磨到底是什么样的茶馆能有这么大本事。
工作室藏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,青砖墙上爬着些藤蔓,要不是门楣上那块小小的木牌,很容易就走过了。刚踏进院子,就听见隐约的水声——是那种老式水磨转动时发出的咕噜声,不紧不慢的,像极了老人哼着的小调。
水磨声里的那杯茶
店主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,大家都叫他张师傅。他正蹲在水磨边,往石槽里添着新收的稻谷。见我们进来,他拍拍手上的谷壳,不慌不忙地引我们到靠窗的位置坐下。
“先喝杯茶吧,”他边说边取出茶具,“我们这儿的水磨工作室喝茶,讲究的就是个慢字。”他说话时,眼睛总是笑眯眯的,让人觉得很舒服。
我环顾四周,这是个不大的空间,左手边是还在运转的老水磨,右手边是喝茶的区域。有意思的是,水磨转动的声音非但不吵,反而成了这个空间的背景音,让人莫名地安心。老李凑过来低声说:“怎么样,没骗你吧?每次来这儿,都觉得外面的烦恼可以先放一放。”
张师傅泡茶的动作很流畅,像是做过千百遍那样自然。热水冲入茶壶的瞬间,茶香就飘了出来,和空气中淡淡的稻谷香气混在一起,竟出奇地和谐。
“这水磨是我爷爷那辈留下来的,”张师傅一边斟茶一边说,“现在虽然不怎么用它磨面了,但留着它转动,总觉得这个空间就活起来了。”他顿了顿,像是在思考该怎么表达,“就像人的心跳,有了这个节奏,整个工作室才有了生命。”
我端起茶杯,茶汤清澈透亮,温度刚刚好。抿了一小口,茶香在嘴里慢慢散开,而耳边是水磨规律的转动声。说来奇怪,平日里总是紧绷的神经,在这个瞬间竟然松弛了下来。
“很多人刚开始都不习惯,”张师傅看我的表情,笑了,“说水磨声太吵。可坐上一会儿,反而离不开了。”他指了指窗外,“外面的世界太快,快到让人忘了怎么停下来。可你看看这水磨,它转了几十年,一直都是这个速度,不急不躁的。”
老李接话道:“所以我常来这儿写稿子。在这水磨声里,思路都清晰不少。”他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,“上周那篇获奖的文章,就是在这儿写完的。”
我这才注意到,角落里还坐着两叁个人,有的在看书,有的在低声交谈,大家都是一副很放松的样子。没有人看手机,没有人焦躁地看时间,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却又被这水磨声连在一起。
“其实啊,”张师傅又给我们续上茶,“霍州茶室水磨时光,说的就是这种感受。时间在这里好像变得具体了——你能看见它在水磨的转动里,在茶汤的热气里,在人们放松的神情里。”
我又要了一壶茶,这次选了本地的红茶。张师傅说这茶叶就产自霍州的山上,用的是传统方法制作,味道会更醇厚一些。
水磨还在不紧不慢地转着,发出那种特有的、让人安心的声音。我忽然明白了老李为什么说这里是能“把心静下来”的地方。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的时代,能有这么一个角落,保留着旧时的节奏,确实难得。
窗外,夕阳开始西斜,给院子里的石板路镀上了一层金色。又有一两位熟客推门进来,和张师傅点头打过招呼后,便自己找位置坐下了。他们似乎很熟悉这里的节奏,不需要多说什么,很自然地就融入了这个安静的氛围。
离开的时候,老李买了些张师傅自己种的茶叶。我站在院子里,最后看了一眼那还在转动的水磨。它在暮色中投下长长的影子,石磨与木轴的摩擦声依然那么平稳,仿佛在说:明天,它还会这样转下去。
走在回去的路上,那水磨的声音好像还跟在身边。老李笑着说:“怎么样,下周叁还来不来?”我没犹豫,点了点头。这样的霍州茶室水磨时光,确实让人还想再来体验。